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泰顺县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1. 基本情况泰顺在明景泰三年(1452)置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

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与福建省毗邻。

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理格局。

境内山峦叠嶂,涧谷纵横,山高林茂,云雾弥漫,雨量充沛,空气清新,环境洁净无污染,被誉为“世外桃源”,是国家生态示范区。

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

境内保存完好的30余座唐、宋、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可谓“清明上河图”虹桥再现,蜚声海内外。

茶叶是泰顺县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明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

”明清时期,泰顺“黄汤”、“白毫银针”等茶叶畅销天津、上海、营口等地,并远销东南亚各国。

清代,泰顺“黄汤”、“白毫银针”被列为贡茶,嘉庆十五年作为主要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

解放后,泰顺主要生产绿茶,系“温绿”主产区、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和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

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雪龙”享誉。

“天坛”牌特级珍眉获得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承天雪龙”等名优茶,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

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和出口德、美、日等国家,主销区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9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2万亩,良种覆盖率44%,被评为“二OO 二年度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年产茶15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其中“三杯香”产量600余吨,产值3500余万元,分别占总产的40%和70%。

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12%~13%左右。

平均亩产量31kg,亩产值1020元。

泰顺农村人口8.4万户,29万人,生产经营茶叶的农户约3万户,户均茶园面积1.6亩,户均生产茶叶50公斤,产值1670元。

全县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乡镇20个,其中3000亩以上的5个。

户均茶园1亩以上的乡镇7个。

茶叶总产量50吨以上的乡镇10个。

全县茶叶加工厂137个,其中茶叶初制厂129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2个,年产值50~100万元的8个,年产值10~50万元的42个;精制厂8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1个,年产值100~500万元的3个。

目前,泰顺县有一家企业获欧盟IMO有机质量颁证机构的有机茶认证,一家企业获有机茶和绿色食品AA级双认证,三家企业的茶叶产品获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一家企业获准使用农业部无公害放心茶标志,一家企业获准使用温州市放心农产品标志。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五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茶叶经营企业20余家。

当前,茶业被定为我县绿色效益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三杯香”是泰顺茶叶主导产品。

泰顺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有四:其一是生态环境优势。

泰顺县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温州市其它县市区无法比拟的。

其二是茶叶品质优势。

从独特的香气和滋味表现出来的优异的内在品质,是泰顺茶叶赢得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

其三是品牌优势。

泰顺“三杯香”在江、浙、沪一带,消费者熟知度较高。

其四是基础优势。

悠久的生产历史,产生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工艺技术积累,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茶园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2、技术滞后,产量低,品质难以保证;3、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力弱;4、品牌过多,市场分散,总体竞争力不强。

2. 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2.1 基本思路泰顺茶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努力推进茶产业发展现代化,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立足本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实行无公害化生产,逐步发展绿色、有机茶叶;强化产业布局规划,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单产,主攻质量,争创特色,大力发展“三杯香”生产,做大主导产品“三杯香”的规模;着力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2.2总体目标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茶业明显体现出比较效益,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在泰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显现,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合理,生产稳定,面向国内外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基础稳固。

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统一的主导品牌“三杯香”形成,主导产品“三杯香”茶的产销有相当的规模,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龙头企业规模做大,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基本完成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内外销并重,市场稳固。

茶园总面积达到5.3万亩,良种茶园比例占60%以上,总产量达到2500吨,产值1.2亿元。

名优茶1700吨,产值9000万元,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5000亩。

3. 发展规划3.1 生产布局3.1.1 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根据各地区域优势、生产传统、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

3.1.2 茶叶生产基地根据各产区区域优势、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总体上以雅阳、柳峰、松洋、彭溪、月湖、三魁、大安、西洋、洋溪、洲岭、仕阳、万排、雪溪、东溪、龟湖、百丈、筱村、泗溪、罗阳、仙稔等20个乡镇和国有茶场为重点。

在葛洋茶场和山洋坪茶场基础上,以筱村、罗阳、百丈、仙稔等乡镇为重点开发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叶;以雅阳、柳峰、泗溪、万排、仕阳、东溪、雪溪、三魁等乡镇为重点开发无公害茶叶。

新发展良种茶园以公路三线附近乡镇和万排、龟湖、仕阳、洋溪、洲岭、百丈、仙稔等乡镇为重点。

香菇寮白毫原产地周围适度发展香菇寮白毫良种茶园,扩大香菇寮白毫生产规模。

3.1.3 茶叶初制厂全县规划建设重点初制厂30座,专业名茶加工厂30个。

茶园面积2000亩以下的乡镇,要求扶持建设1座重点初制厂;茶园面积2000亩以上的乡镇,要求扶持建设1~3座重点初制厂。

茶叶初制厂的布局,原则是根据茶园的分布来布局茶厂,在保证鲜叶能就近加工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初制厂规模,要求年加工能力在30~50吨左右。

3.1.4 茶叶精制厂原则上当前不提倡新建精制厂。

现有8个精制厂的生产能力,在一个阶段内可以满足要求。

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进。

3.2 结构布局泰顺茶叶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

其关键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争取用五年时间调整,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

产品结构(1)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并存,保持合理比例。

(2)以生产“三杯香”为主,其他花色品种作补充。

(3)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比重要分别占到10%和20%以上,要求其余产品达到农业部无公害茶叶要求。

3.2.2 品种结构发展良种茶园与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相结合,良种与名茶开发相结合,引进良种与开发本地良种相结合,早、中、晚生良种相搭配,形成科学的品种框架。

(1)无性系良种茶园占60%以上。

其中早生良种与中晚生良种比例为4∶6。

(2)在海拔300m以下的区域,重点种植早生特早生品种,发展早茶;在海拔500m以上的区域,发展高山茶。

(3)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和发展良种茶园并举,扩大“三杯香”生产规模。

3.3 主要任务总体上来说泰顺县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快经济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加强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规范、企业诚信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

目前泰顺县茶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产业的生产分散性、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的弱点明显。

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经济体制。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将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在坚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三是以经济为纽带,把众多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群体优势;四是产销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

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销售渠道的畅通和稳定,提高竞争力。

要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保护、自我服务的组织,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宏观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

要将经过研究开发、适用于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引入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改变茶产业的现状,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

要进行市场调研、需求预测和目标市场定位,确定产品开发,进行认真策划,在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

3.3.1 加快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基地建设(1)建设标准化茶园,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管理水平先进的核心优质高效茶园,推进规模化经营。

标准化茶园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有发展规划,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土壤条件等符合无公害茶园要求;二是连片面积50亩以上;三是道路设施完备,运输方便;四是引水方便;五是肥培管理水平好。

坚持“以改为主,适度发展”原则,在规划区域内改造和发展茶园。

一是继续进行老茶园改造,区别具体情况,采取改树、改土、改植换种等方式对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

在近几年,每年改造茶园3000亩以上,到2007年基本完成新一轮茶园改造。

二是保持每年新发展茶园1500亩以上。

(2)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基地认定工作。

首先是加快进行基础性工作。

一是根据泰顺的实际,研究制定容易操作和不断更新的、用以指导和规范生产的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整体性的病虫预防和控制体系;三是强化环境质量控制。

四是到2007年,建立无公害示范基地5个,面积3500亩,无公害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其次是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再者是积极争取质量认证。

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基地,及时争取认证;已取得质量认证的基地、企业,争取升级和扩大规模。

目标是争取拿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命名;到2007年,全县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超过6000亩,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茶叶基地超过12000亩;自有品牌和包装的茶叶产品全部获准使用无公害放心农产品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