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时间、地点: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三、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开始;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作用:调动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表明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新宪法的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标志着苏联成为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四、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1、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3、1928年以后: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目的: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重新作出安排,是一次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会议。
评价:①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欧洲和西亚的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
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使体系不能长久;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起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2)华盛顿会议:评价: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东亚统治的新秩序;形成华盛顿体系。
《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②打破了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便利;③中国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收回了山东主权;(3)为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互相妥协的结果,是依据战后帝国主义变化了的实力确立的。
它虽然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主义经济政治力量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暂时的均势必然会打破,所以它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二、对付经济危机的措施(两种道路)美——罗斯福新政(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2、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危机。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内容:①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②金融业: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的信用;③农业:缩减耕地,屠杀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④社会: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减少失业;5、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6、评价:积极:①新政取得显著的效果,克服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②资本主义制度在美国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③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④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消极: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意大利,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爆发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绥靖政策实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顶峰:慕尼黑阴谋;影响:①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②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③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过程: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扩大:①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影响:①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战斗力加强,逐渐扭转了战局;②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3月,欧洲战场)4、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内容:①打败德国后对其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②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③成立联合国;评价:①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速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②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二战后美苏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影响:1、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2、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法西斯主义。
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4、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5、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深重的灾难;6、在客观上促进了战后科技的发展;※二战的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性质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四单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特征:①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国家前列,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②过程:经历了繁荣—危机—调整—持续繁荣的过程;③主导产业:经历了由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变化;④内容: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二、西欧:1、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利用美国的援助;②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欧洲的联合:欧共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盟(1993年)3、欧洲联合的原因:①经济:西欧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②政治: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与美苏抗衡。
4、欧洲联合的影响:①政治:极大地促进了成员国的社会进步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有助于西欧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欧洲的和平与稳定;②经济:欧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促进西欧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③国际上:有利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三、日本:原因:①美国的援助;五十年代后美国的军事订货;②推行非军事化的政策,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③引进西方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1、要善于抓住时机,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2、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引进先进技术;3、坚持改革开放;4、制订符合国情的政策;※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原因的共同点,期中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共同点:1、美国的援助。
2、都大力引起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3、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
借鉴:1、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起先进科技,大胆创新;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一、亚非拉国家的兴起1、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宣布独立。
(领导人:尼赫鲁)2、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获得独立;3、1956年,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4、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称为“非洲独立年”;5、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欧洲殖民体系瓦解;6、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傀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7、1990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二、动荡的中东地区中东问题出现的原因:1、地理因素: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2、大国因素:列强从自己利益出发,在此进行长期角逐;(重要根源)3、历史因素:1948年以色列建国,不断进行领土扩张;4、宗教因素: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看作自己的“圣城”;加深了双方的裂痕;5、种族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6、中东关键问题:巴以冲突;(领土争端是其实质)※解决巴以冲突的最佳方法。
1、尽快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人的国家。
2、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不要偏袒以色列。
3、巴以双方应放弃强硬态度,回到和平解决巴以问题的道路上来。
第七单元;战后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1、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扩大市场,2、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维护民族经济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双重目标;3、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式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4、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全球范围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增长;2、跨国公司的影响扩大;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积极:1、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发展本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2、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1、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发达国家将污染源外移,造成发展中国家的污染问题;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应顺应全球化的,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2、发展经济,提高本国综合国力。
3、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4、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树立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5、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6、要制订防范经济风险的经济政策,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7、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做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发源地:美国。
主要标志:在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方面取得成就。
影响:1、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3、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交往、思维的方式。
4、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
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5、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