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肺炎护理

小儿肺炎护理

小儿肺炎护理小儿肺炎经品圈法护理的队列研究效果探究【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肺炎患者经品管圈法护理的效果,评价队列研究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价值,为儿科小儿肺炎的护理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短期队列研究,随访两周后应用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相对危险度RR对相关评价项目进行比较。

结果:发热症状、食量减少、哭闹次数增多、呼吸深度变化、腹胀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vO.05 ),在其它项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相对危险度比较结果显示,RR值均小于1,变化范围为0.58至0.94。

当RR值小于1即暴露可能为保护因素,即该因素存在可能降低疾病以及症状的发生率,当RR值大于1即暴露可能为危险因素,即该因素存在可能增加疾病以及症状发生率。

结论:本次队列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对小儿肺炎患者经品管圈法护理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究,品管圈护理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儿肺炎;品管圈;队列研究;探究Study on the effect of pediatric pneumonia by quality circle nursing cohort studyAbstract [objective]: We make the stud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ualitycon trol circle nursing in pediatric pn eum onia patie nts, and evaluate thevalue of cohort study in nursing care of childre n with pn eum onia,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 nee for the n urs ing man ageme nt of pediatric pn eum onia in childre n. [Methods]: A short term cohort study was con ducted. After two weeks of follow-up, the questi onn 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the relative risk RR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related evaluation items.[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ever symptoms, decreased appetite, in creased nu mber of crying,respiratory depth changes, abdominal distension items (p<0.05), and there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ee in other items (p>0.05). The relative riskratios showed that the RR values were less than 1, ranging from 0.58 to0.94. Whe n the RR value is less tha n 1 exposure may be protective factor,n amely the factors may reduce the in cide nee of disease and symptoms,when the RR value is greater than 1 is exposure as a risk factor, namely thefactors that in crease the in cide nee of symptoms and diseases. [Con clusi on]:This cohort study has a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ee, the quality of care ofchildre n with pn eum onia by quality con trol circle method of prelimi naryinqui ry;quality con trol circle nursing method has a certai n reference value.[keywords ] pn eum onia in childre n;q uality con trolcircle; cohort study; explorati on小儿肺炎为儿科极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1-2],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速度加快,各种常见致病菌菌群变异性增加,临床耐药性增加,给小儿肺炎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改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发烧等症状,小儿由于认知程度较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很难将自身的症状准确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和诊治医生,同样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信息准确对接的问题,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造成一定的困扰。

随着品管圈法[3-4]的相关理念逐渐被医护人员认同,改法在护理过程中的效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队列研究[5]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被广泛用在疾病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是从暴露着手,通过一段时间的随访研究,追踪观察研究对象的预期结果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比较分析,改法具有较高的研究效率。

本文就借鉴以往的品管圈研究的技术,应用队列研究的方法研究小儿肺炎患者的护理效果,希望能为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源(含门诊收治后确诊病人、院内急诊等其它科室收入后院内转入者、以及院外转入者,同等情况下优先选择新发病例作为入选对象),随机选择品管圈护理组患儿作为研究品管圈护理暴露组(简称暴露组)研究对象,同时按照1:1的比例选择出未进行品管圈护理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非品管圈暴露组)。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式,进行小儿肺炎患者的短期队列研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记录分析。

纳入与排除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小儿肺炎的患者,无其他重大疾病、伤残以及相关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在儿科进行较为合理的一两周以上系统治疗的病患,且患者以及家属在住院期间有较好的依从性,配合度较好的患者。

暴露组和对照组各选择出40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一般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研究因素的确定队列研究较多被应用在人群的流行病学应用中,且效果较好。

本次参照相关文献并与流行病学家谈论确认后使用短期队列研究进行相关探究,参考近年来儿科护理的研究现状,选择品管圈护理作为暴露因素进行研究。

1.2.2研究变量的选择结合小儿肺炎的临床症状,并参考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小儿肺炎研究的文献,结合科室的特点选择以下变量作为研究变量:一般症状(发热症状、食量减少、喘憋等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呼吸速度增快、呼吸深度变化、皮肤症状变化、指甲发绀、听诊情况)、神经系统症状(嗜睡、视觉变化、眼球转动变化、语言表达功能等)、消化系统(呕吐、腹胀、腹泻等)。

123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等根据入选的研究变量设计调查表格,研究对象入选研究后,经两周的队列暴露,一周后调查记录患儿的相关变量的结局情况,对资料进行统一的整理录入,计算暴露组和对照组的相对危险度(RR=I e/l o=a/n i/c/n。

)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检验。

1.3质量控制①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关注两组研究对象的代表性;②调查项目的选择制定过程中切合科室实际情况,同时进行预调查完善项目。

与患儿家属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提高调查的真实性,减少偏倚;③课题参与人员进行集中性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训;④控制整个过程中的质量以及问卷的有效性。

1.4统计学处理调查结束后由专业人员统一对问卷整理核查编码,经Epi Data 3.0 录入,使用SPSS 19.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组间的相对危险度,两组间指标的差异性比较采用X 2检验,以P v 0 .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结合具体实际和专业知识进行相关解释说明。

2结果2.1 一般资料本次共随访收集80名研究对象的资料,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下:暴露组组其中男性22例(55.0% ),女性18例(45.0% );对照组男性21例(52.5% ),女性19例(47/5% );暴露组平均年龄(2.1 ±0.3 )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2 ±0.2 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等一般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即两组具有可比性。

2.2小儿肺炎经品圈法护理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类型如表1所示,为标准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形式,表格中的发病率计算方式为每组出现的病例数比上总人数,相对危险度RR=I e/l 0,即相对危险度为暴露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比。

表2所示为改良后的表格,本次因随访结局变量为症状发生率,所以对标准表格进行适当整理,结局变量的计算和评估类似表1。

表1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标准表格分组病例非病例合计发病率暴露组 a b n i=a+b I e=a/n i对照组 c d nO=c+d I o=c/ n o合计m i=a+c m 2=b+d t=a+b+c+d随访项目发热症状食量减少喘憋2.3小儿肺炎经品圈法护理队列研究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小儿肺炎近品圈法护理队列研究的计结果显示:在随访项目:发热症状、食量减少、哭闹次数增多、呼吸深度变化、腹胀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v0.05 ),在其它项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项目上,相对危险度比较结果显示,RR值均小于1,变化范围为0.58至0.94。

当RR值小于1即暴露可能为保护因素,即该因素存在可能降低疾病以及症状的发生率,当RR值大于1即暴露可能为危险因素,即该因素存在可能增加疾病以及症状发生率。

表3小儿肺炎经品圈法护理队列研究结果比较(n=100 )暴露组(n=40 )对照组(n=40 )RR值闹次数增多吸速度增快吸深度变化肤症状变化(n、%) (n、%) (n、%) (n、%)15 24 16(37.5 %)25 (62.5 %)(60.0 %) (40.0 %)0.63 4.56 <0.0516 26 14(40.0 %) 24(60.0 %)(65.0 %) (35.0 %)0.62 5.64 <0.0520 26 14(50.0 %)20 (50.0 %)(65. %0 ) (35.0 %)0.77 2.07 >0.0514 24 16(35.0 %)26 (65.0 %)(60.0 %) (40.0 %)0.58 5.64 <0.0520 24 16(50.0 %)20 (50.0 %)(60.0 %) (40.0 %)0.83 0.91 >0.0515 25 15(37.5 %)25 (62.5 %)(62.5 %) (37.5 %) 0.605.63 <0.0522 24 16(55.0 %)18 (45.0 %)(60.0 %) (40.0 %)0.92 0.23 >0.05指甲发绀 5 (12.5 % ) 35 ( 87.5 %) 诊结果异常8 (20.0 % ) 32 ( 80.0 %)-------- 17嗜睡 (42.5 %) 23( 57.5 %)17视觉变化(42 5 %)23 ( 57.5 %)球转动变化7 (17.5 % ) 33 ( 82.5 %)言表达功能11异常(27.5%) 29( 72・3 * 5%)15呕吐(37.5%) 25(陀5%)16腹胀 (40.0 %) 24( 6 * * * *°.°%)15腹泻 (37.5%) 25(陀5%) 6 (15.0 %)34(85.0 %)0.83 0.126 (15.0 %)34(85.0%)1.33 0.39_____ 18 ____ 321 O(45.0 %)(80.0 %)0.940.0619(47.5 %)21(52.5%)0.89 0.239 (22.5 %)31(77.5%)0.78 0.3515(37.5 %)25(62.5%)0.73 1.0317(42.5 %)23(57.5%)0.88 0.2326(65.0 %)14(35.0%)0.62 5.6418(45.0 %)22(55.0 %) 0.83 0.52>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研究中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比较多,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 ),当患儿出现肺部感染的时候,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进入的病原体抗原进行识别,启动相关免疫系统,对机体进行保护⑹,同时可能会引起部分患儿出现发烧症状,当温度出现短时间升高的时候并不一定对患儿是不利的,但是当机体出现持续的发热且温度较高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避免引起患儿的严重损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