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涪陵区酒店初级中学校傅清明【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平常的课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有优势,但也并非毫无瑕疵。
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目前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作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数学教学应用思考随着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平常的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以至于被许多人神话,认为只要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教学效果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
更有甚者,认为一堂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如果没有了计算机,数学课就没有办法上;少了多媒体计算机,少了现代教育技术,即使上得再好的课,也不能成为优秀的示范课。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笔者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作如下阐述,以此抛砖引玉。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1、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它能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并刺激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教学内容。
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个人,一张嘴,一支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2、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中,大多以先已制作好的课件为基础。
它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教学一道几何证明题,教师先要在黑板上板书题目,还要作出几何图,继而进行解答——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甚多。
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后,这一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可以预先设置好题目,设计好几何图形,甚至关键地方还可以使用色彩、动画等方式,突出视觉效果。
这样,节省了用粉笔板书题目和作图的时间,还增强了学生思考的针对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制作的课件可以一劳永逸,一次制作完成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可以多人重复使用,这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超越的。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这一点,我在在教学“数据的描述”这一章时,体会最深。
在以前有关统计图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在黑板上画出统计图,再利用统计图教学数据的分析。
只要上过数学的老师都知道,统计图的绘制,是浪费时间的。
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如果要绘制好一张统计图,没有15分钟以上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用小黑板先画好统计图。
但是,小黑板的容量必竟是有限的。
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后,彻底改变了这现象。
我在制作课件时,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清晰地显示了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还可以使用Excel的“图表向导”功能,几秒钟即可显示出所需统计图。
)这样一来,课堂容量大增加了。
我就利用这多出来的时间教学数据的分析或者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
而且相对于小黑板的容量来说,计算机的信息容量可以用“无限”来形容。
在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多个统计图。
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它通过Internet,让信息容量的“无限”成为现实。
只要客观条件允许,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能无限扩展。
学生的认知就不再局限于“四角的天空”了。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众所周知,数学有一大特征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它的抽象性。
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告诉我们,抽象的东西是难以接受的。
这历来是数学教学的一大难题。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在教学“三角形的全等变换”时(这节内容教材中没有列为教学内容,但是我认为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图形的组成,我仍然把这节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件中利用动画效果,直观地显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动画所显示出的虚线,准确地理解了平移、翻折和旋转。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源动力之一。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那么,他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
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动画、声音、图象、色彩、文字有机结合,可谓声情并茂,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课上学生只听教师讲解的单调模式,使教师(教)——学生(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精神焕发,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函数”一节的导入中,我设计的课件就利用了动画、图象、色彩、文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数学内容是很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枯燥无味的,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免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
比如,教学人教版《几何》第三册“勾股定理”,这是几何中一个重要的定理。
但是单纯的定理是很机械的,它的证明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在教学中,就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数学家对这个定理的有趣的证明。
这下,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
学生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增强了学生自我探索的兴致。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数学教学难点数学教学内容繁琐,有很多教学重点,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八年级数学上“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k和b的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如果单凭一张嘴,一支笔是很难讲清楚,讲透彻的。
我就利用“数理展示平台”,分别画出学生给定的两个K值相同,b值不同;两个k值相同,b值互为相反数;两个k值互为相反数,b值相同;两个k值、 b 值均互为相反数;两个k值的积为—1时的函数图象。
学生一下子就能得出结论。
三、目前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1、信息超量,数学课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出现“阻塞”现象。
前面,我已说过计算机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计算机的一大优势。
我们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
但是数学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所列内容太多太杂,在使用时,又受课时限制,于是只能加快信息的输出速度。
结果是数学课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学生被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
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的处理和理解接受,出现信息“阻塞”现象。
2、程式化的多媒体课件限制了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师生根据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在我们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与我们提倡的教学要留白、留余是一致的。
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往往是以程式化的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
当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作一些简单的应答。
这就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倒不利于鼓励创新。
3、喧宾夺主,违反认知规律。
不可否认,现在的课件制作得越来越精致。
然而,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有太多不恰当的媒体展示,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比如太强的背景,太多显眼的按钮,不合适的背景音乐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可是现在的一些课件为了所谓的漂亮与精致,经常给课件安插一些不相宜的媒体信息,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学生的眼里只有了课件——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反而事倍功半。
还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用flash或authorware、director等制作,中间设置了许多的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
一旦上起课来,由于紧张或不熟练,常常忘了其中的机关,按错一个按钮,弄得所讲的内容与所要展示的图片或文字驴唇不对马嘴,洋相百出,学生听起课来,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传统教学的板书能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回溯前面教师所教的内容,而一些教师在课件制作和使用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把屏幕当作黑板的替代品,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电脑屏幕上的内容是不停替换的,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失去参照物,(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是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参照物),思维没有头绪。
4、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要给学生减轻负担。
但是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我认为毫无疑问的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要钻研大纲与教材,要备学生,要备重点、难点,要备作业、习题。
数学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不一样,还要将习题亲自做一遍。
现在,数学教师不仅要完成上述的工作,而且还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样一来,工作量是大大增加了。
对于一些对计算机操作还不熟练的教师来说,这更是雪上加霜。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是要为教学服务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要取得的“最优”的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对策:1、加强教师课件制作培训,提高课件的质量目前,虽然许多学校都对教师进行了计算机的培训,但都是以普及为目的,大部分教师甚至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还没有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开发、制作课件。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让他们掌握了课件制作技术,才能制作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课件。
因此,解决课件制作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强教师课件制作培训,培养他们独立制作的能力,挖掘广大教师的潜力。
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易操作。
在制作课件时,要坚持易操作性原则,也就是要让课件的操作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
如: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
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对于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的课件,要对输入的练习做即时应答,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对于演示课件,最好要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况改变演示进程。
其次是简练。
也就是说课件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如: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
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关信息干扰。
注意色彩对比要符合学生的视觉美感,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要保证学生都能一目了然。
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我有一种观点,就是如果是不复杂的内容,尽量不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