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资料整理汇总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资料整理汇总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与应用第一篇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包括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1994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2005年定义:(由莫伦达等人起草的AECT 协会文件)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2005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3.根据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4.AECT ’1994定义的结构:研究形态 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5.“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6.以美国为代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视觉教育阶段 20世纪初-30年代(2)视听教育阶段30-50年代(3)视听传播阶段50-60年代(4)教育技术阶段70年代至今7.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

(2)1920年,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国光电影公司拍摄无声教育影片《女子体育》《盲童教育》(3)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技术专著《有声电影教育》(陈有松)(4)1936年,我国最早的教育技术刊物《现代教育技术》周刊在上海出版。

(5)1945年,我国最早的教育技术系在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

8.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9.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改变教学结构(2)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3)台湾淡江大学徐新逸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学习的改善。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1)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2)注重整合的过程(3)注重综合学习(4)注重体验学习(5)提倡协作学习13.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指同一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忽视或抛弃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应用。

14.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第二章学与教的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基本观点: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华生)b.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c.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程序教学之父)2.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a.积极反应原则(以学生为中心)b.小步子原则c.及时强化原则(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d.自定步调原则(个性化教学方式)e.低错误率原则)(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3.认知主义教学理论(1)苛勒的顿悟说:a.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b.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a.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b.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c.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3)加涅的信息加工论(一)信息加工模式(二)信心加工的基本原理:a.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b.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c.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d.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4.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以下教学环节加以重视:a.激发学生回忆以前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b.使学生对学习有心理准备c.直接提出种种适当的刺激d.反馈的准备5.建构主义理论(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建构出来的) (1)基本观点:a.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b.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c.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于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a.随机通达教学b.抛锚式教学c.支架式教学(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6.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a.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过程 b.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2)情境化教学(3)重视社会性互动第三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1.视感知规律(1)人眼的视觉特性a .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人眼对波长为555nm 的绿光的灵敏度最高b.视觉范围 人眼的视觉范围是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的范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

c .彩色视觉 用亮度、色调、色饱和度三个特性来描述人眼看到的彩色光(彩色三要素)d .分辨力 人眼对彩色的分辨力远比对高亮度细节的分辨力低e.视觉惰性人眼视觉惰性的残留时间一般约为0.1s(2)人的视觉心理a.心理趋合是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b.画面均衡是指人们对画面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感觉,是产生画面稳定感的因素。

c.视觉重心人们习惯于从左边向右边观察画面,把注意力停留和集中在右边的物体上,这就是视觉的右撇现象。

d.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形成视觉上的“节拍”,取得和谐的效果。

(3)视觉心理与构图 a.线条 b.色彩 c.明暗(对比度)2、听感知规律(1)人对声音的感知有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主观听感要素。

与声波的声压、频率和频谱成分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a.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

主要取决于声音的声压或声强大小。

b.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

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率。

c.音色是人耳对声源发生特色的感受。

(2)人耳的非线性效应a.人耳的掩蔽效应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其中的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这种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b.鸡尾酒会效应人耳对掩蔽声有相当的容忍能力。

即对周围噪音的容忍能力。

c.颤音效应人耳同时听到两频率相近的纯音时,会产生差频似的颤音感,这是构成配乐的生理心理基础。

如唱歌和声d.哈斯效应当内容相同的两个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仅当第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ms~50ms后,才会感受到有延迟音出现,即哈斯效应。

即声音的延迟效应。

(混响和立体声的心理学基础)(3)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a.双耳效应人耳主要是靠双耳效应来进行声音定位的。

b.耳廓效应人耳的轮廓结构比较复杂。

耳廓效应对声音定位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对频率较高的声音。

可以精确定位。

基本观点: 4、传播理论:(1)传播:广义指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换。

包括职务、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狭义指人所进行的传播。

分为人的内在传播(或称自我传播)和人与人的传播。

(2)传播的类型 : 人际传播植物的传播 组织传播传 动物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大众传播播 人的传播 教育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网络传播传播模式一、拉斯威尔模式 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5个问题:who 谁say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从什么途径 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 取得什么效果 5W 模式缺陷:忽略了“反馈”的要素,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二、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抽象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1.“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而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3.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

5.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译码信宿干扰反馈三、贝罗传播模式(s-m-c-r模式即教师-课业-手段-学生)1、信源和编码者: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文化2、受传者与译码者在传播过程中,1与2可以相互转变3、信息:包括符号(语言文字图像音乐)内容(信息的成分与结构)处理通道(视听触嗅味)四、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提出课堂教学系统六维空间结构模式影响课堂教学的六大因素是B——教学系统怎样施教L——用什么教材施教M——用什么教学媒体施教P——对谁施教S——在什么情况(环境)下施教Z——为什么(目的)施教第四章教育传播要素:1、教育者2、教育信息3、受教育者4、媒体和通道5、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1、自学传播2、个别传播3、课堂传播4、远程传播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六个阶段:1.确定教育传播信息,教育传播过程的第一步是确定传送的教育信息,传送什么信息,要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2.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要传送的信息,是指就是编码的过程。

3.通道传送,在该阶段,教育传播通道通过教育媒体传送出信号,也称施教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