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中的教师引导的三个重点南冶中学王琴一、设境导趣,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大多数老师都会想到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认真考虑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没有完全理解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一些老师只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课堂导入时的装饰和点缀。
有的情境本身过于复杂和花俏,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情境本身,从而冲淡了对教学主题的探究欲望,或使学生过多地纠缠于学习内容的枝梢末节。
有的情境本身没有问题性,情境与问题分离,没有探究价值,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性了。
有效的问题情境,必然是情境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其中问题是核心,情境是为烘托问题服务的。
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表现为情境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的探究思路。
科学探究教学中,导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探究的兴趣,因而这里的趣,不是一般的兴趣,主要应该是理趣和情趣。
因此,教师在导趣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注意情境本身的理趣和情趣,把功夫下在问题本身的有效性上,通过导趣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教学“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时,笔者采用了引导探究教学法,在设境导趣环节,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校园中的果树花草吗,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们开出鲜艳的花朵,给校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色,许多同学徜徉在花间,流连忘返。
”短短几句就把学生带入了对春天的美好回忆,生动形象的情境,烘托和渲染了气氛,其目的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问题:“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植物开花时节,花会发生么变化?”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富有探究价值,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平时观察往往只会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抓不住问题的实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再用寥寥数语给以引导、点拔和提示:花的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读读课本上的图,比较一下豌豆花和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
”至此,学生完全明白了探究目标,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探究状态,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问题引思,在学生思维的激活上下功夫众所周知,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核心,事实上,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功夫下到问题的设计上,重点是用最精当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精当的问题是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哪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就缺少探究价值,对于这类问题要尽量少用,或不用。
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
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要有适当的开放性,能够给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地表现自我的机会。
(1)设计了精当的问题后,教师就要在引思上下功夫。
问题引导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实际,动态生成,把问题引导过程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的问题引导成为教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一种自然表现。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与学生一起对相关问题作必要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了解探究的任务。
教师提出问题的本身不在于让学生作出知识层面的回答,而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的更多疑问,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等合作性的探究活动。
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适时地穿插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三、拓展促能在课外延伸的应用上下功夫科学探究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外延伸的应用环节,教师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实际应中促进能力的提高。
首先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或现实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这种分析与判断的本身也是一个探究活动的过程。
分析的材料可以是学生自己提供的,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但不管怎样,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筛选和提炼,使所选材料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次是开展调查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知识的运用。
社会实践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解决实施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验证相关科学知识或有关探究结论的正确与否,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不仅有利于能力目标的达成,而且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如在“空气”的探究教学中,在完成了课外拓展后,可以安排学生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调查空气的质量,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合理化建议。
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学会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2010-03-24 20:04:24)转载▼标签:探究式教学模式分类:地理教学自1933年杜威提出“问题学习法”以来,探究学习的思想逐渐被广大教育者所接受。
1961年,施瓦布明确提出了“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的概念。
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科学的中心就是探究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之后,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各国开始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
《美国国家科学课教育标准》(1996年)和英国修订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2000年)等,都大力提倡探究学习。
我国对于探究学习的研究和应用起步比较晚。
近年来,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探究学习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探究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被写入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之中。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要改变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同时探究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模式在杜威提出的“问题学习法”中,探究学习应该是这样的: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内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对于探究学习,施瓦布是这样定义的:“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包括:确定和界定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搜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作出有意义的结论。
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在教师协助下确定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明确问题,确定研究中的困难,困难可能在于数据的搜集、解释、实验的控制或推理等;思考问题,确定探究中的困难;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或是重新设计实验,或用不同方式组织数据。
在探究学习的运用中,国外形成了5种常用的探究学习模式:1、学习环模式。
由三步组成,首先是概念探讨: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体验事件,确定探究的目标,进行质疑。
其次是概念介绍:教师将有关的名词告诉学生,学生进行选择,从而确定探究的方向,形成核心概念;第三步是概念运用:学生将所学到的概念知识或技巧应用到其他情景,在不同的情景中强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2、5E学习模式。
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吸引(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加工(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
3、探究训练模式。
基本程序包括五个阶段:展示问题;假设和搜集资料;提出新的假设,重新搜集资料;得出结论;对探究模式和探究类型进行分析。
4、(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包括四个阶段:确定研究对象和探究方法;学生构建问题;推测问题症结;解决问题。
5、社会探究模式。
包括定向、假说、定义、引申、求证和概括6个环节。
不管是哪种探究式学习模式,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许多模式都提出了教师最小干预原则。
因此,这些探究教学模式都可以归为自主式探究教学模式。
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对于我国的教育实际来说,自主式探究学习存在许多问题:除了需要大量的学习材料和设备,课堂教学秩序不容易控制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进程缓慢,不容易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探究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从而使结果难以控制。
这些问题暴露出了自主式探究教学的短处,相对来说,讲授式教学在这些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
那么,能不能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笔者初步总结出了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简称引导式探究学习。
二、引导式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1、理论基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科学史和哲学史的研究,奠定了探究学习的科学基础;心理学的发展,包括认知心理学、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尊定了探究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现代教育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探究学习的教育学基础;大班教学和高密度教学的现实注定了讲授式教学更为实用,因此启发式的讲授与教师引导下的探究的结合,就奠定了引导式探究学习的现实基础。
2、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学科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3)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活动,提高学习热情,激发创造欲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活动,顺利完成学科课程内容。
3、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取恰当的生活实例和现实情景,经过一定的处理和控制,突出要学习的问题。
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能很快发现核心问题,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洋流”的教学中,教师选取“中国鸭舰队抵达英国”的报道,利用数字星球系统进行动画演示和说明,从而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聚焦于探究主题。
(举起一只塑料小鸭)同学们请看,这是我昨天从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买的一只塑料玩具小鸭,它的价格是两块五。
今年夏天,这样的一只中国制造的小鸭子在英国收藏市场上的价格是1000英镑,相当于民币15000多元!(停顿,观察学生反应)当然,那不是能在天意买到的小鸭子,而是曾经在海洋中漂泊了15年的小鸭子。
(用数字星球仪演示动画,讲解)1992年,一艘满载塑料玩具的集装箱货船在台湾以东太平洋洋面上遇到风暴,一只集装箱坠入大海,集装箱内的2.9万只塑料小鸭开始了它们漂泊的旅程。
其中一部分小鸭向北漂过白令海峡进行了北冰洋,被冻在北冰洋的浮冰中,只能在夏季化冻时继续旅程,结果用了5年的时间才到达了格陵兰岛,并进入了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