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观
这个问题问很多人,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会说:怕啊!
那为什么我们会怕死呢?
原因是我们对死亡一无所知,不知道死后将是什么样的状态或将往哪里去。
我们对死亡的了解太少,这是我们面临未知的恐惧,如同面对黑暗,因为看不见,所以才会害怕。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和喜悦呢?因为所得所失,如果内心无牵挂,何来喜怒?人为什么会焦虑,这来源于人的欲望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
人为什么畏惧死亡,因为来自于内心对生的贪念、对死亡后一切的未知。
如果我们收拾好内心,安定自己的内心,达到苏东坡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那么在狼奔豕突的欲望中,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处安静、安然、淡然的精神家园,自然就不会焦虑,也就不会害怕死亡了!
环境和得失左右我们苦乐的标准。
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换个认知方式,很多痛苦都可以消减,对死亡的恐惧也会消除。
当我们破除对一切境界的执着追求,把那些乱七八遭的东西统统抛弃,心与天地万物同体,体验到真正的大勇境界——善养吾浩然正气,“无欲则刚,有容乃大”,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险恶局面,都能保持从容自若的心态,游刃有余地加以处理,等事情过去后,便不在心中挂碍。
所以,王阳明悟到了破除生死一念的关键所在:“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
王阳明就是用极大的智慧明心见性,勘破生死隔阂,坦然面对生死。
对他来说:“生死如昼”,生与死就如昼夜交替一般自然。
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思想境界,帮他安然度过了“宸濠之乱”后最大的危机“忠泰之变”,悟出了“致良知”的精髓。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可以微笑对弟子周积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预知死亡,才能感悟活着的意义。
所以,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死亡。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从容淡定、视死如归。
一切生命最后都是要回归的。
我们来自大地,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最后我们要回归大地,入土为安。
生命是一种轮回,生命的轮回就是自然。
没有衰老与死亡,就没有新生与成长。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死”在佛教称为“往生”。
一个真正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自然一心不乱。
对生命的态度,自然是珍惜每一部份,以生命的无常为平常,让生命的归宿是往生到另一块净土而已。
一定要明白,人死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亲人的时时追忆,他们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刻在生者的生命里。
如同日野原重明所说:“就比如现在我觉得妻子从未离开,这种在一起的感觉在她离世后更加强烈。
所以,死亡并不是如同蜥虫易断了尾巴那样的结束,而是现世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只是和以前生活方式不同,他们在我心里存在得更加清晰。
”
人有生,便有死,生生死死,这是人世间的客观规律,谁也不能例外。
如同四季的变化,昼夜的更迭。
他不因我们的害怕而避免,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喜欢而得到。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是用生来回答死,这就是我们对待人生的智慧,相反,如果我们用死来解答生,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失去光彩。
很多人对生命依依不舍,来自于把生死对立起来看待。
如果把两者统一,死就会成为生的动力,成为生的一部分。
死和生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
领悟其中的内涵,我们就能知道,生和死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星云大师说:有一些人,忌讳谈生死,其实,你忌讳也没有用,生死是一个很现实、很真实的事情,你面对它,生也好,死也好,都很可爱。
中国有一句古话“视死如归”,把死亡看成似回家一样,回家不是很欢喜的事吗?人喜欢生,不喜欢死,主要原因是:生我能感受到、我知道;死了以后,我不知道了,我畏惧我不知道的未来。
假如当您了解到生之可爱,死了以后也能可以了解。
所以,生也好,死也好,都没有什么介意了。
死是必然的,谁都无法逃避,而生却是各不相同的。
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神圣的责任,辜负了便是自己的错。
如果为了死把生的时光荒废了,那生便失去了意义。
生,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而是要活得更有价值。
不要让剩下的时间白白荒废,而是要拼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每天一边祈祷,一边努力生活。
舍弃执念,即舍弃过去陈旧的那个自我,实质上是内在的一种超越生死的重生。
也许死亡令人恐惧,但它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新的开始。
有的人虽然离世了,但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给后人。
他的音容笑貌,在亲人的记忆深处似乎更鲜活了。
他并不会消失,他还在以另外的形式存在着,以更深刻的方式留在生者的生命里。
生死轮回,即便到了另一个世界,他的工作起点,依然是继续帮助每个人,永远把美好留给别人。
同时,他也希望留下的话语,能像麦种一样,在人世间结出成果。
这种精神与情怀,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那些古圣先贤所追求的,所做的,所以他们长存于后人的精神世界里。
生命。
生,是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
命,便是动植物生活的能力。
生命是种能量体,看不到,却存在。
生命是虚无的、以人的意念而存在。
你的思想充实、精神坚毅、你就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没有思想和灵魂,生命就会如行尸走肉一般,无声的消亡,最后不会留下什么,也没人会记住他的一丝一毫。
大自然赐予我们新的生命,我们就用来回馈自然、奉献他人。
生命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而这种对时间的支配,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活着,更多的是为了家庭、为了责任、为了他人、为了社会。
日野原重明曾经到学校,问孩子们生命在哪里?
有的孩子说,在心脏;有的孩子说,在大脑。
我们都知道,心脏只是维持整个身体生存的某个类似于泵的重要脏器,而大脑也只是具有思考功能的器官而已。
日野原重明对孩子们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
“你们现在每天吃早餐、每天要来学校学习、时常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你们做这些事儿是为了谁啊?都是为了你们自己。
儿童时代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
等你们长大成人后,才会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你们的时间。
”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我们经常目睹很多人的离世,亲人或者陌生人,包括一些让人无法相信的离奇暴毙。
这样的变故,往往会让我们深陷悲伤而无法自拔,并把这种可能附加到自己的身上,从而陷入对死亡的深深恐惧之中。
虽然,人类有一种特殊的自我治愈能力,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终究会遗忘悲痛,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突如其来的打击,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此一蹶不振,越陷越深。
面对沉痛的打击,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克服内心的悲伤与恐惧,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相信花儿还会绽放,一枯一荣是生命的本质,耐心等待另外一个春天的到来,而美好的生活,也会再次投入你的怀抱。
这种感受,也许有人无法体会,无法理解。
但是,我们需要成长,只要耐心等待那天的到来,就会发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积极生活一天,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让生命有色彩,有光芒,有价值,有重量。
如果我们把逝去的亲人一直放在心里,想象她的一举一动,仿佛能与她对话交流,你就会发现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
回忆生命中我们最爱的人曾经说过的话,能帮助我们找到真实的自己。
亲人之间,往往感觉彼此相连,就像制作的念珠一样,彼此串联在了一起。
正如“穿珠成串”所说的那样,每个人虽然都不同,但是共同的体验就像一根绳子,串联起大家的心意,就彼此关联在一起了。
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死是简单的,生是复杂的。
生不足惧,死不足悲,可悲的是一生活的窝囊,活的没有动静和光彩。
死的没有念想,死的没有其所。
逝去的亲人肉体什么走了,我们可以用有形的念珠,让亲人的精神生命长存。
三生未了生命价值观:以逝悟生,珍爱生命。
让生幸福,让死坦然。
用心把握生,郑重面对死。
让我们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