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窦娥冤》(节选)教案

《窦娥冤》(节选)教案

《窦娥冤》(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2、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提防阡陌刽子手嗟叹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

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

(板书)
- ---天地不公。

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

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⑴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⑵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⑶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

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⑵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⑶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⑷“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

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

(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

(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

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三桩誓愿”曲词。

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

(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⑴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⑵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

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

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

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

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

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平反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欣赏“煞尾”曲词
朗读最后“煞尾”一节,这首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
剧本构成:一本四折,分旦本和末本
角色种类:旦、末、净、卜、外。

科白含义:科(舞台动作),白(演员说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四、背诵《滚绣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