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影响分析8.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1.1生态背景调查(1)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地属于黄土丘陵东部强烈侵蚀农业生态功能区。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域生态功能主要为农业生态区。
(2)区域内的主要动物分布区域内主要的鸟类有:雉(野鸡、山鸡)、石机(嘎拉鸡)、啄木鸟、麻雀、燕子(家燕)、鸽子(白鸽、灰鸽)、小杜鹃、戴胜(臊布谷)、斑鸠(斑斑扑鸽)、鸿雁(咕噜雁)、红嘴山鸦、乌鸦、猫头鹰、凤头百灵(铜铃儿)、大杜鹃(布谷鸟)、云雀(渐渐高)、地雀等。
区域内主要的小型哺乳动物,主要有:花鼠(居里猫)、刺猬、中华鼢鼠(瞎瞎)、达乌尔鼠兔(青台子)、达乌尔黄鼠(黄鼠)、褐家鼠(老鼠)、小家鼠(耗子)、蝙蝠(野别狐)、旱貂(崖獭子)、黄鼬(黄鼠狼)、蒙古兔(野兔)、五趾跳鼠(跳鼠儿)。
区域内主要的昆虫有:马蜂、麻子蜂、蝶、蛾、蝉、螳螂、蜘蛛、蚯蚓、蜈蚣、蚰蜓、蜻蜓、蝎、促织、蜗牛、蚊、蝇、天牛等。
爬行动物主要有黑脊蛇、枕纹棉蛇、乌稍蛇、黄脊蛇。
两栖类动物:花背蟾蜍(癞蛤蟆)、青蛙(田鸡)。
(3)区域内主要植物分布乔木:白杨树、核桃、柳树、榆树、椿树(香椿、臭椿)、槐树、柏树、松树、桐树。
灌木:樱树、花椒树、沙棘、山毛桃。
草的品种:苦苣菜、白黎(灰条)、野胡麻、马莲、艾蒿、白茅(倒生)、蒺藜(八楞)、荠菜(荠荠菜)、腺茎独行菜(辣辣)、狼柴草(绵蓬)、骆驼蓬(臭蓬)、鹤虱(羊然然)、宾草、苋麻、苦荬菜(马苦苣)、黄花、狗尾草、大蓟(驴杏儿刺)、桃叶蓼(燕儿草)、地肤(简简扫竹)、细果角茴香(牛延水)、羊胡草、天旋子、野葵(小七花)、小车前、丝叶芽葱(黄鼠草)等,人工种草主要草种是苜蓿。
农作物有:小麦、洋芋、玉米、胡麻、豌豆、扁豆、油麦、谷子等等。
经济树种有:苹果、桃树、李子树、杏树、梨树。
药材主要有:甘草、冬花、地骨皮、艾叶、秦艽、地黄、天仙子、茵成、蒲公英、地丁、九佰、苍耳、透骨草、柴胡、麻黄、小蓟等。
图8-1 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4)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遥感数据解译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行分类标准(GB/T21010-2007)进行,根据解译结果,评价区总土地面积为3.42km2,土地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旱地)、草地、灌木林地、工业仓储用地、农村宅基地等。
其中旱地总面积为 1.7818m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52.10%;草地总面积为0.618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8.07;灌木林地总面积为0.6009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7.57%;农村宅基地总面积为0.1640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80%;工业及仓储用地总面积为0.1853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5.4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见表8-1。
(4)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为了了解当地土壤的环境背景概况,建设单位委托平凉市环境监测站于2015年7月对区域内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
具体的监测方案如下:①监测点位:在评价区域内设9个土壤监测点,从表层土(0-20cm)中层土(20-40cm)和深层土(40~60cm)处采样。
监测点位置见图8-1及表8-2。
表8-2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一览表图8-1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图②监测项目:pH值、Cd、Hg、As、Cu、Pb、Cr、Zn、Ni。
③监测分析方法:土壤监测分析方法见表8-3。
表8-3 土壤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8-4。
由表8-4可见,项目所在地土壤中的Cd、Hg、As、Cu、Pb、Cr、Zn、Ni现状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6-1995)中的二级标准限值。
8.1.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1.2.1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1)建设期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建设期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矿石临时堆场建设、尾矿库两侧截水沟开挖,施工活动中施工机械、车辆人员践踏及施工临时占地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产生水土流失;井巷工程产生的废石进入废石场堆存会新增占地,占压植被;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矿区内的动物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生产期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有:①井下开采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从而对地形地貌及景观产生改变和影响。
②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弃渣无序堆存,在风力作用下易产生沙尘,在暴雨等外力作用下,易产生滑坡等自然灾害。
③暂时未运输的矿石堆存处置可能产生的粉尘生态影响。
④矿坑废水的事故排放对周围的污染影响。
⑤生产生活垃圾的堆存处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服务期满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闭矿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①井下采场关闭处理后留下的残坑、残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废石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各工业场地的拆除、设备的转移清理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8.1.2.2生态影响对象识别通过对矿区自然生态环境背景的调查与分析评述,结合本项目的施工及生产工艺过程与人类生产活动行为分析,确定本区域可能受到矿山开采影响的生态因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地形地貌及景观②土地及土壤③地下水资源④产生或加剧各种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滑坡等的发生程度和频次。
8.1.2.3生态影响范围和程度(1)建设期生态影响的性质与程度本项目新增工程内容占地面积统计见表8-5。
表8-5 本项目新增工程占地面积统计一览表由于本项目扩建矿山,矿区运输道路、生活营地、工业场地、选矿厂、尾矿库均利用现有,矿山建设期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井巷工程,主要工程内容在井下,井巷工程产生的废石除部分用于废石场拦渣、截洪设施的建设外其余全部用于井下采空区的充填。
本次新建的东、西回风井场新增占地200m2,占地类型为旱地。
选矿厂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球磨、浮选车间的扩建,新增尾矿浓密池及铅精矿车间以及尾矿库两侧截水沟的建设。
其中球磨车间、浮选车间扩建,尾矿浓密池铅精矿车间的新建均在现有选矿厂区内,不新增占地。
尾矿库两侧截、排水沟的建设工程量相对较小,其总占地面积为3780m2(其中临时占地2520m2,永久占地1260m2)。
本项目共新增占地面积7042m2,其中临时占地2640m2、永久占地1460m2。
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对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影响轻微,不会对当地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
由于矿山及选矿厂已运行多年,矿区动物数量较少,以小型啮齿类爬行动物为主,无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且周围的野生动物已适应了当地的环境现状,所以,建设期的作业内容不会对周围的野生动物产生明显影响。
(2)生产期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①对植被及动物的影响由于本项目采用井下开采,矿坑涌水的抽排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矿区地下水与葫芦河的联系甚微,地下水埋藏深,地表植被生长主要与降雨有关,而与地下水的联系很小,本项目利用生活污水进行矿区绿化,有利于矿区植被的生长,因此井下排水不会对当地地表植被生长产生影响。
选矿厂运营期不新增占地,不会对当地植被产生影响。
另外,矿区及选矿厂周围动物数量较少,以小型啮齿类爬行动物为主,无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而本项目运行中各高噪声设备均采取了消声降噪措施,矿区运输道路利用现有,已建成多年,加之区内小型动物的耐受性较高且已适应当地环境,因此,本项目生产运行对于动物的影响轻微,对小型动物干扰也较小。
②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分析由于本项目大部分各类工业场地利用现有,本次新增永久占地面积为1460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0.043%。
所以,项目新增占地不会对评价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项目的开采岩移范围面积为0.32342km2,岩移范围内有受家峡村居民19户、有刘家塬村居民10户。
矿山开采导致的岩体移动可能会对地面受家峡和刘家塬村居民产生影响。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本项目矿体平均厚度为6.64m,所选用的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采矿法,各采场均留有矿柱,所以矿体开采不会造成地表沉陷,但可能产生地裂缝,应加强对地表的观测,尤其是加强对矿体岩移范围内居民房屋的观测,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
另外,本项目正常生产期间,采矿废石全部用于井下采空区的充填,可做到正常生产时废石不出井。
所以,本项目建成后的废石堆存不会对当地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
③水土流失影响项目建成后,由于生产占地破坏当地固有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同时矿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石、弃渣等固体废物会在地表外力作用下产生局部范围内水土流失,使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有所加剧,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治理措施来遏制其产生,通过工程防护和植被恢复等措施综合运用,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随着生产期地面硬化工程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小水土流失量,各措施的深入及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重整,这种影响将会逐步恢复(详见水土保持章节)。
本次评价要求在废石场及矿石临时堆场建设拦渣墙、截水沟,在尾矿库两侧修建截水沟,完善以上措施后项目的建设不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④景观影响分析矿区地处甘肃静宁县威戎镇,项目所在地属于黄土丘陵东部强烈侵蚀农业生态功能区,主要的景观形式为农业生态景观。
矿山废石的堆存、尾矿的贮存会改变局部的地貌特征及景观,但其对景观的破坏仅局限于采矿工业场地及尾矿库所在的矿区小范围内,不影响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
⑤重金属污染累积影响分析本项目所排放的粉尘中主要含Pb、Cd,含重金属的粉尘的排放对土壤环境的累计影响预测如下:A、预测模式及参数的选取预测模式采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积模式,其模式为:Wn=BK n+RK(1-K n)/(1-K)式中:Wn—n年后的土壤预测值,mg/kg;B—区域土壤背景值,采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mg/kg;R—污染物的年输入量,mg/kg;N—年数;K—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残留率,取99.9%。
B、污染物进入土壤中数量(年输入量)的测算本项目建成后年排放的粉尘中含Pb137.85kg、含Cd 0.602kg。
含Pb、Cd的粉尘随废气排放进入环境空气后,再通过自然沉降和降雨的淋洗进入厂区周围土壤中。
含Pb、Cd的粉尘直接进入厂区周围2.5km范围内的土壤中,并于当地的风向频率或污染系数相对应,按一定的比例分布在受影响的土壤中。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风玫瑰图和计算的全年个风向条件下的污染系数,以粉尘中所含Pb、Cd在16个风向下风方位的分布见表8-6。
表8-6 本项目排放的粉尘中含Pb、Cd元素在各风向下风方位的分布按表8-6给出的Pb、Cd元素的分布,计算厂区周围2.5km范围内每个风向下风方第八章生态及社会环境影响分析位土壤(面积19.625km2,可耕作层土壤厚度按15cm计,土壤的密度为2.5t/m3,则2.5km 范围内可耕做层土壤总质量为7359375t,16个方位中每个方位的土壤质量为459960.94t)的污染物年输入量见表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