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阅读训练五】结合生活体验感悟思想内涵品味文章中语句的丰富含义“新课标”的大语文观重视培养同学们的人文关怀,同学们通过学习语文应当学会关爱家人,关注社会,关心我们生活的地球。
对于家庭,要懂得感受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体会平日被忽视的关爱,理解爱心,体验爱心,生发爱心;对于社会,要关注社会上某种现象的变化,学会思考变化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
总之,要学会从平凡人、普通事中品尝真情,体味真爱,从而真实、真诚、真切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思想内涵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中心,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
是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
所以,要感悟思想内涵,必须首先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何相关,将自己放入作品中,将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换位思考,多思多想,就会很容易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如林海音(台湾)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有这样一个细节:小英子因起晚,不想去学校了,爸爸非常生气,将英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过后,爸爸又去学校给英子送花夹袄及两个铜板。
思考一下,作者在作品中放入这一情节,她想表现什么思想内涵?要回答这一问题,一定要把平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事联系在一起,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感情,就不难理解林海音这一情节是要表现父亲对自己的亲情。
另外还可从关键性词语、作者写作的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中的语句、词语,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段话里,“无限趣味”这一短语就具有高度概括的作用。
这些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有的概括一层,有的概括一段或全篇,阅读中抓住这样的词语就抓住了读懂一层、一段、一篇的“龙头”。
又如“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里叙述鲁迅初到仙台,见到藤野之前的心境,用对比的手法,强调“物以稀为贵”,即是比较含蓄委婉地说明“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弱国的国民,身处异国他的凄苦心境。
【练习作业】:(二十三)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采访了某位登山专家。
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往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我怀疑地问。
“往山顶走,固然可能风雨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
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爆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上面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不超过20字)(二十四)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弄得多脏啊!”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
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二十五)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
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
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
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着,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领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
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
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掉眼泪,儿子还在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没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
”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第一粒沙子呀!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坷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睛吗?”想象真美。
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⑨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
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一想子酥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
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
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1、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
请你针对这一点作简要的说明。
(不超过30字)2、第④段中说“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眼泪”,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不超过35字)作者借此意在说明什么?3、通观第⑤—⑦段的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泪水”的?②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泪水所蕴含的意义。
(二十六)太阳永不落[挪威]史蒂根我从北极区移居首都奥斯陆已有多年,但对那极地岁月仍然魂牵梦萦。
童年时在极地的生活教我甘于寂寞,勿急功近利;教我勤于思索,勿浅尝辄止;教我以自己的心灵而不是仅仅以自己的五官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最难忘的是极地的一位盲人。
他只身蜇居在海滨的一间小屋里,在常人看来他实在是极其可怜的——惟有一根拐杖可以相依为命,甚至连一条做伴的狗也没有。
而他最大的不幸当然是他的失明了。
这样他就不能够亲身去体味光阴的变幻和季节的交替。
然而,这恐怕只是人们好心的揣想。
说到人与自然的交契,我还不曾发现有哪位明眼人能够超越他的。
当极夜将尽,太阳快要在地平线上重新绽开笑脸的日子里,人们都会看到他的身影;信步经过大街旁的人行道,而后径直走上小山,再沿着山脊,在赤杨林中找到一条通往山脊的小路。
然后,他找到一处四际一无遮蔽的所在,面向南方凝神而望,浑然忘情于对初阳的等待;个把小时之后,他又会准确地循原路归来。
要是在一场新雪之后,人们就更容易判定他是否到过山上了。
因为这位盲人尽管在这个人的生活享受上十分节俭,但他穿的胶皮套鞋总是新的。
所以,只要一发现他的套鞋印在雪地上的足迹,人们就完全可以相信:暖人心海的太阳即将来临。
当时,还没有什么人像今天这样侈谈什么“默契”,什么“沟通”,在这位老人的时候,“默契”之说尚未流行,他自然也决非在追求时髦以沽名钓誉——他只是个深深地渴望着能体味那初阳灵趣的人,虽然在他的脑海中那也许只是一抹紫红的闪耀。
这两件事的紧密相联:新雪上波纹的痕迹和太阳的新生——使得这位盲人在一些和他具有同样渴求的人们心目中占据了永生不灭的位置。
我们这些人虽然双目炯炯(也许这正是障碍之一),却反而看不透极夜之后的辉煌,而难以摆脱漫长的不安的折磨,全然没有盲人那种沉着坚定的自信之情。
——心里有了这位盲人,在生活的跋涉中,太阳永远是不落的。
1、第2自然段写旁人认为盲人十分可怜,“唯有一根拐仗可以相依为命”,删去这句有何影响?2、文章结尾暗含了什么言外之意?3、“新雪上波纹的痕迹”和“太阳的新生”之间有何关联?4、“暖人心海的太阳即将来临”这句话有何深意?(二十七)父亲的驼背①父亲的驼背使我产生崇高的敬意,是今年夏天的事。
②那是一个极标准的夏日。
将晚的日头仍吞吐着炽烈的火焰。
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受用空调的温馨,冷眼看晚霞燃烧,父亲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前。
父亲佝偻着身子,汗水从苍白的脸上滚落在两脚之间,几乎连缀成一条直线;背上稳稳地负着一个半旧的布袋,布袋里满盛着家乡的温馨和亲情。
“今天天气真热。
”父亲咂巴着汗水说,将布袋吃力地放了下来。
就在这时,父亲那高高隆起的驼背刚毅而明快地裸露在我的面前,且正好与天边的云霞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写意。
转瞬间,一种错觉神奇地将落日和晚霞隐去,父亲的驼背顿时放射出灿烂金光。
我的情感和理智在燃烧中抽象成一条条传统的誓言,继而又幻化成一幅幅多维的图像。
我确信我亲见到一拱溢彩流光的长虹,虹的那头是遥远,虹的这头是现实,我正从这长虹的辉煌中走过来;我也确信我亲聆到一阵阵清悦的驼铃声,有一峰骆驼正迎着哄哄作响的热流前行在人生的旷漠荒原,这驼峰上驮着我……我猛然领悟到父亲的驼背像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一般神圣地吸引了我,我自此便执著地爱上了父亲的那尊驼背。
③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
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
这一年对我说来是一个灾难之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疮,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般汩汩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