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耐心——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耐心——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耐心——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浅议学生耐心品质的培养一、耐心的定义及重要性的阐述
法国诗人拉封丹说过这样一句话:“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耐心,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性格中的一种潜在力量,也是信心的持久和延续,是决心和毅力的外在表现。

有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正说明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柏拉图有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中国人也有一句古话:“不怕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名言也好,古训也罢,都异曲同工地道出了“耐心”在学习上的重要。

耐心被认为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学习中,没有将学习坚持到底的勇气和耐力,就会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甚至扼杀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没有耐心,学习很难坚持下去,学业也难以完成。

不论做什么,都将一事无成。

所以,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当前学生耐心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当前学生耐心缺失的表现
当前许多学生都不够耐心。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头脑不聪明,不是学习的料,总是消极片面强调自己的不足之处,或总是用退缩来对待失败,从来不回头再试一次;有的学生觉得某一学科的知识特别难学,在课堂上便不注意听讲,从而轻易地拖延、放弃,没有耐心去挑战压力,从而放弃了进取的机会,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斗志;还有一些学生学过的知识记不住、上课能听明白但课后不会做题、遇到具体的学习问题无法解决。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把失败
的过程和原因分析一下,而是将眉头一皱、书本一摔,选择放弃,由于缺乏耐心而阻止了自己进一步学习的步伐。

2、原因分析
孩子有无耐心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说来,年龄越小的学生,其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就越差。

造成学生缺乏耐心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

如有的家长管教孩子没有经验,在孩子面前又急躁又罗嗦,孩子干任何事情,他们都爱问长问短,看似关怀备至,实则干扰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烦意乱,不知所措。

另外,有些家庭夫妻关系紧张,经常吵吵闹闹,处于这种氛围里的孩子,容易产生心情抑郁,从小就缺乏安静专注的习惯。

2)生理方面的原因。

有些学生身体孱弱,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精力和热情,他们由于体弱多病,往往爱撒娇,容易疲劳,因此,很难专注于某事某物。

有些学生调换环境过于频繁,年幼的孩子对环境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而适应性则很差。

环境的改变,意味着要他们重新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种不安全、不信任感。

3)心理发展方面的原因。

孩子们天生好动,三分钟热度似乎是他们的天性,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耐心与儿童的注意力有很大关系。

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还不善于控制自己,加上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易分心等,使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利于耐心的培养。

4)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是许多人的通病,人们往往是用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对短处和缺点却不以为然。

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耐心并不是与
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培养。

让孩子积极地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长处和短处,客观地认清自己是培养自己耐心的关键,只有“自知”才能“自治”,只有客观的认清自我,才会有耐心挑战源源不断的压力。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耐心的好习惯呢?
三、耐心的培养及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与策略
1、让学生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耐心的重要性,让他能够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

父亲去世后,大哥安排童第周到宁波师范预科学校读书。

只读了一个学期,童第周就提出要考当时全省著名的效实中学。

哥哥对他说:“效实中学是用英语讲课的,你的英语根本不行,肯定考不上的。

”童第周却认为“滴水能够穿石”,只要自己耐心学习,肯定能够考上的。

为了准备考试,童第周坚持自学英语,每天除了吃饭外很少离开书房。

终于,童第周考上了效实中学。

在效实中学,童第周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绩从刚入学的倒数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

这就是因为童第周对耐心学习有深刻的理解。

童第周滴水穿石的精神确实值得所有人学习,以名人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耐心的重要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老师要耐心地对待学生
无论哪个学生,总有他的优点,关键不在于老师有没有一双慧眼,而在于老师有没有耐心。

有些学生读书很差,在老师眼里,他的其他优点也就很容易变成
缺点,甚至看不到了。

所以,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首先要摆正心态,正视他们,从心里接纳他们。

然后再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以此为契机,耐心地展开教育活动,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傅超是我们班最令人头痛的学生,基础较差,上课听不进去就吵。

从一年级开始,成绩就很不理想,行为习惯也不好。

到了三年级,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我急火攻心,找家长分析原因,家长也是束手无策,于是跟他就冲突不断,效果却不甚理想。

直到后来,我改变了方法,采取了我的“攻心”措施。

首先,我对他进行了观察,想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比较乐于帮助同学。

于是我找他谈话,知道了他老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老师又不对他好,所以不想学。

我表扬了他乐于助人的优点,给他重新安排了座位,并鼓励他上课举手发言。

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后,他似乎安静了下来,上课开始认真听了,有几次居然举起了手想回答问题。

我很高兴,有一次就请他发言,谁知他又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我也想笑,但想想又忍住了。

我制止了其他同学,先表扬他很勇敢,再指出他回答中的错误,并请他继续努力。

他看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很高兴地坐下来了。

从那以后,他经常举手。

有一次他又举手了,我见没其他人举手,就又请了他。

谁知这次他的发言居然非常精彩,全班同学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看见他非常高兴地坐下来,我想这是一个对他进行鼓励的绝好机会,于是对他大加赞扬。

从那以后,傅超上课认真多了,很少有开小差摸小动作的时候,成绩虽然还是不理想,他的学习习惯却有了很大的好转。

谁知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故态复萌了,不完成作业,不是没带回家就是没带回来,一下课就找不到人。

我又急了,放学把他留下来,看着他完成作业,做得
不好就严厉地批评他,做好了又表扬他,有时还奖励他,双管齐下,软硬兼施。

见还有奖励,他高兴极了,回家就对他妈妈说老师对他怎么怎么好,作业也肯做了。

现在,傅超同学上课挺认真的,作业不再那么累了,打架吵闹更是没他的份,虽然成绩还是不理想,但在管理方面却是轻松多了!
由此可见,教师急功近利,容易把学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学生会离自己越来越远。

反之,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向着老师,跟教师一条心,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三分钟”耐性训练法
安吉娜·米德尔顿在《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书中介绍了一种“三分钟”耐性训练法,这种方法被证明是训练孩子耐性的好方法。

皮奈特是一个缺乏耐性的孩子,他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

一天,父亲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三分钟。

皮奈特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

皮奈特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

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

但是皮奈特的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

这样数次之后,皮奈特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

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皮奈特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

皮奈特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