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聋教育的萌芽与产生1550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对聋哑病因做了研究,世界聋人教育奠基人;16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庞塞尝试用普通教学法对聋童进行教育;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使用言语手指形式进行教育,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有人称其为另一个真正意义的聋人教育专家;阿曼(瑞、荷)(1669-1724年):聋童口语教学的奠基人,对德国聋童教育影响甚大,在荷兰从事过聋童教育,强调利用口语教聋童说话的原则,著有《说话的聋哑人》、《聋人的朋友》、《普通手语》等书;约翰·瓦利斯(1616-1703)17世纪英国聋教育的先驱之一,对聋教育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英国皇家协会会员、音乐家、牧师威廉·霍尔德(1616-1698)也是英国聋童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用手指字母教聋童说话。

177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标志着特殊教育的产生,莱佩被称为手语教学体系鼻祖。

1778年德国人海尼克在莱比锡聋校创立了纯口语教学体系,他被称为口语教学体系创始人;1864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高等学府;1888年美国建立了聋童幼儿园;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最早以聋教育为代表产生。

弱智教育的萌芽与产生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第一个区别精神病和智力落后;法国人伊塔德受洛克、卢梭先进思想影响,对野男孩维克多进行教育开创了训练弱智人之先河;在特殊教育史上,伊塔德是有目的、系统地教育综合残疾与智力低下儿童的第一人。

他提出了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根据独创性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尝试。

这一尝试可以说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雏形。

在实验中,伊塔德始终坚信,即使是智力严重低下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也能使其身心机能的水平有所提高。

这种乐观主义信念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

面对野孩的桀骜不驯和野蛮状态,他以惊人的恒心、毅力、耐心及忘我的工作,努力闯出了一条新路。

伊塔德的这种特殊教育精神成为特殊教育的宝贵遗产,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特殊教育之父”的伟大荣誉。

1837年谢根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弱智教育学校。

庞塞的特殊教育思想:庞塞·德·利昂(Pedro Ponce de Leon),(1520-1584),西班牙人,原本是一位修士,在马德里圣萨尔瓦多(San Salvador)修道院建立了一所聋童学校,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聋童教师”。

庞塞是第一位成功的特殊教育家,人类在1578年有了真正意义的残疾人教育。

庞塞主要教育聋童学习口语,他的学生全是能雇得起私人家庭教师富裕贵族的聋孩子。

一些聋童在他的教育下,学会了西班牙文、数学甚至占星术。

在教育聋童的过程中庞塞也利用手指和手势帮助聋童学习,这些手势可能是后来字母手指语的早期渊源。

庞塞大胆对聋童进行教育,他的教育成果改变了15世纪前人们认为聋人头脑简单、聋人不可教育以及不能被基督挽救的落后观念,开创了聋童教育的先河。

洪仁玕的特殊教育思想:洪仁玕(1822年-1864年)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作《资政新篇》,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王于提出要借鉴西方的特殊教育经验对我国的残疾人实施教养或教育:“兴跛盲聋哑院。

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政治家第一次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兴办特殊教育的主张’对于中国的特殊教育而言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遗憾的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这一政策并未及展开和实施。

然而,《资政新篇》中所提及的特殊教育思想及举措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它是中国的政治家系统思考残疾人教育的思想总结,蕴藏着公平、公正的朴素人文精神和相对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是近代国人系统思考和开展特殊教育的肇始之作。

郑观应的特殊教育思想:晚清时期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实业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郑观应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出发,逐渐形成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他阐述了关于教育改良的思想,其中也提到了他的特殊教育观。

郑观应强调一种新式教育,在新式教育中不论贫富,男女儿童从小就应该接受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否则其父母就会获罪。

他十分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包括盲人、聋哑人、孤儿及罪童等。

他非常赞赏德国在教育上的处理方法,不仅不论男女贫富,从小就得一律入学,甚至“更有农政院,训警院、训聋喑院、训孤子院、训罪童院。

务使国中人无一弃材,均有裨于公私,以广其用”。

也就是说,即使是盲人、聋哑人、孤儿及罪童,也要和正常的人一样一起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人无一弃材,实现“国无不学之人,则贤才不胜用”的良好局面。

应该说,郑观应的新式教育思想已经蕴藏着全民教育的雏形了。

陈鹤琴的特殊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 1982)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受教于克伯屈、孟录、桑代克等名师。

主要有:《儿童研究纲要》、《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践》、《我的半生》等。

陈鹤琴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鹤琴的特殊教育实践始于对特殊儿童的思考。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行儿童心理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提出创办上海儿童辅导院,他的特殊教育实践有一条清晰的路径。

陈鹤琴首次提到有关特殊儿童的问题,始于1925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之研究》。

该书第22章“特殊儿童:耳聋和口吃”,专门介绍国外学者对于耳聋儿童和口吃儿截心理的研究,也介绍国外聋哑教育的历史和训练聋哑、矫正口吃的方法。

在这部著作中,陈鹤琴将当时的聋哑教育分为三种,即“手言”、“口言”和二者兼用。

他评价到:“我们中国人没有想法去教聋哑,欧美各国对于聋儿的教育甚为注意。

”这反映了他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视。

、1935年8月,陈鹤琴在《新闻报》上发表了《儿童年实施后的几点宏愿》一文,提出了关于儿童教育的9大宏愿,其中第一、第二宏愿是有关特殊儿童的。

他说:一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二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能够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们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

陈鹤琴的这两点祝愿充分表达了他希望特殊儿童能够获得与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以及通过教育达到发展自我从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民主主张。

1947年,陈鹤琴在《活教育》第4卷7、8期发表的《中国儿童教育之路》一文中,呼吁政府重视特殊儿童教育,主张国家担负起当时2700多万特殊儿童教育的责任,在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系。

此后,他在《低能儿童之研究》(1948- 1949)、《特殊儿童教育在美国》(1949)、《<活教育一特殊教育研究专号>卷头语》(1950)、《关于类似白痴、天才的儿童答林士骧、陈淑贞》(1951)等文中,继续提倡发展特殊教育。

陈鹤琴从事特殊教育的实践始于1947年。

同年3月,为了实现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理想,陈鹤琴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并亲自兼任院长。

现在这个辅导院改名为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至今,这个学校的学生还用两个手指比成鹤嘴的样子,表示自己的学校是陈鹤琴创建的。

陈鹤琴认为特殊儿童教育就是对特殊的儿童施以有效的适当教育。

而他根据国外的做法,将特殊儿童具体分为七类视觉缺陷儿童听觉缺陷儿童语言缺陷儿童肢体残缺儿童、问题儿童、低能儿童,以及天才儿童。

他认为:残疾儿童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凭借教育的力量,可以把他们教育成为有用之人。

依据传统的观念,很多人认为这些有生理和精神缺陷的儿童都是废人。

但陈鹤琴却指出这些儿童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却是残而不废的:“借教育的力量,可以把他们变成有用的人。

这是何等可喜的事啊。

”经过对特殊儿童施以有效适当的教育,可使其达到“做人、做中国人、世界人”这一活教育的目标。

他主张:身为教育者应以各种方法使身心有缺陷的儿童在可能的范国内,实现普遍的教育目标。

而对那些有着严重残疾的儿童,则应依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济与收养。

1936年6月生,辽宁沈阳人。

1956年8月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研究盲、聋、弱智和言语障碍儿童教育,1961年7月回国。

先后在北京二聋和四聋从事弱智和聋童教育工作,1979年底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特殊教育教研室,首次在高校开设“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心理”课程。

1986年建立特殊教育专业,任教研室主任至1995年。

1988年间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兼任中心主任至1997年。

曾多次应邀赴美、俄、英、挪、意等国和台湾、香港地区,参加会议、讲学和访问。

现任特殊教育专业教授,《特殊教育研究》主编。

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译、编、著作有:《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缺陷儿童心理》、《聋童教育概论》、《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辞典》、《学说话》等。

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和“曾宪梓奖”,论文和著作多次获优秀成果奖。

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1、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已对残疾现象有了很大认识并对个别残疾的称谓加以区分,如“疾目”(盲),“疾耳”(聋),“疾言”(语言障碍、失语症)。

2、商代出现的“瞽宗”,是盲人教育的场所;西周时期成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之一,也可能是“世界上设立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3、西周时期,残疾人已被纳入政府管理体制中,由地官司徒负责其事务,对残疾人实行“宽疾”政策。

4、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统治者推行“惠民”政策,有助于残疾人的生存。

5、汉朝皇帝开始实施向残疾人赐谷的政策并逐步成为定制。

7、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神童教育,始于汉代的童子郎,盛于唐宋时期的童子科,终于清代的童试,是我国古代对神童考选的重要制度形式。

8、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南朝齐文惠太子、竞陵王萧子良创设专门收容鳏寡孤独及癃残等病患的“六疾馆”。

9、隋唐时期,储粮救荒的仓廪制度得到发展,并创建“悲田养病坊”,对残疾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10宋代创建福田院、居养院,收养残疾人、鳏寡孤独老人、乞丐等。

11、元朝在各地建立济众院、养济院,赈济鳏寡孤独废疾者,设立惠民局,为贫病者提供医疗救济。

12、明朝建立养济院和惠民局,救济残疾人.13、清代创办普济堂作为养济院的补充,救济鳏寡孤独贫病者。

14、1859年,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王于在《资政新篇》中,第一次提出把特殊教育作为国家的治国纲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