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经典阅读 教案

古代文化经典阅读 教案

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古代文化经典知识解答试题;2、掌握古代文化经典答题技巧;3、做针对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古代文化经典答题技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学、交流、讨论、点拨、归纳、训练。

内容和过程:一、真题导入(2011湖南省高考题)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

(9分)答:二、自主研读设题方式:从材料和题目两个角度来推测。

(1)材料上:①文字一般较长;②大都围绕已学过的古代文化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织;③文章可能文白夹杂。

(2)题目上:往往设置两道小题,第一道题是理解文本方面的;第二道题是探究题,发掘经典意蕴,结合现实阐述,谈自己的看法。

三、合作探究1、2011年古代文化经典题的阅卷标准一类卷:8-9分。

能概括两段文字的含义,比较其主张的异同,并能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观点明确,语句通畅。

二类卷:6-7分。

能译出两段文字的含义,指出其主张的异同,有观点,语句通顺。

三类卷:1-5分。

(凡属其中任意一项的,均在此类卷给分)对两段文字含义理解错误的;没有比较两段文字含义异同的;没有谈自己看法的;照抄两段文字的;篇幅不足100字的。

2、我来评分考生答案1:孟子认为不仅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墨子认为看别人就像看自己。

体现了孟子和墨子都认为自身与外界有联系。

儒家思想主张“仁”,“仁”即爱人;墨家主张了解别人不如了解自己,更强调自身。

儒墨两家都认为自身与外界应加强联系。

我赞同儒家的观点。

要像爱护自己家老人和小孩一样爱护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

就像公车让座、去敬老院看望无依靠的老人等。

不要随意打骂或不尊重老人,甚至让自家老人有家不能回。

我们人人都为这个社会奉献一点,那将会是所谓的理想大同。

(点评)围绕着如何待人来谈,抓住了两段材料的共同话题,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还是符合材料内容的;但对儒墨两家的观点理解错误,前后矛盾,对两家思想的比较也很勉强。

得4分。

考生答案2:儒家思想是以人为本,孔子的仁自古至今是治国之根本。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孝敬长辈,为我国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法则。

以仁待人,诚信为本,是我们为人处事的良好心态。

而墨家思想主物质,以物质为基础论事,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区别就像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样,两者虽然对立但又相联系。

之所以矛盾,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而共同点在于一些基本思想都是相通的。

比如“尊”,都有尊敬长辈的意思。

将两种思想取其长用在治国上,可以让国家更和谐美好。

(点评)对儒墨两家的主要思想较为了解,表达的观点也正确。

但游离于所提供的两则材料内容之外。

后面偶有提及,也只是勉强为之,且昙花一现。

得5分。

考生答案3:第一段文字的含义是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要尊敬其他的长辈,关爱自己的孩子,也要关爱其他的孩子。

第二段文字的含义是看待别人的事物都要像看待自己的事物一样对待。

这两段文字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段侧重于身边小的事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第二段侧重于国家天下,体现儒墨两家对待自己和别人都平等的态度,不要有私心、私念。

而儒家思想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思想,墨家侧重于道家思想,注重在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道。

(点评)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很准确,异同的比较也基本符合材料观点。

但主要在回答题目的第一问,“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做得不够。

得7分。

考生答案4:儒家讲先爱护自己的老幼,同样地再去爱护别人的老幼。

墨家讲究把别人的当作自己的一样去爱护。

同样是对外界的尊爱,墨家“兼爱”的思想更显无私。

我认为生活中,我们既要如儒家:长幼有序,尊敬爱护自家的成员;也要如同墨家一般,去关爱他人。

唯有如此,每个家庭内部和谐,社会上也会有一股关爱之风。

这样的社会便能和谐、安定,便能在这种和谐的氛围里稳定的发展。

如果家庭内部不和谐,社会没有关爱,动荡不安,那样再谈发展,难道不可笑吗?(点评)对材料的理解准确全面。

概括也很到位,比较异同一语中的。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得9分。

四、方法点拨1解题思路(1)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特别是题目指向的内容)(2)仔细地审题,领会题干的要求和目的。

(3)针对题干的要求,运用相关的知识,对题目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将自己就相关问题的理解、思辨作出整理,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出来。

2 答题步骤摆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和现实进行分析说理。

得分关键(三个要素齐全)①观点鲜明、准确、有个性;②事例概括简要;③分析说理全面、精当。

3方法小结解读文本(解释归纳)概括观点(文本核心)阐述观点(由点到论)拓展论述(由古到今)五、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一为子曰。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4分)答:(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作用。

(5分)答:【答案】(1)选段(1)是将“和”与“礼”一起谈论的,并将“和”上升到治国之道(或答“先王之道”)(2分)。

选段(2)是将“和”置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中来谈论的,既讲究和谐也明辨了差异。

(2分)(2)示例一: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能消融工作中的强烈冲突,使人享受到竞争背后的丝丝温馨。

示例二: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和”实际上是一种妥协,这种“和”能消解人的斗志,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进步与发展。

示例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既要追求发展,也要讲究和谐,但对君子可以讲和谐,而对小人就不能毫无原则的讲和谐。

注意题干中“竞争社会”“人际交往”等提示语,答案中没有体现这要求的,扣1分。

除上述角度,还可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注释】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调和、和谐、协调。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六、课堂小结老师寄语(熟知应对方略)1 有针对训练。

结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做些题。

分析理解诸子各家思想、经典文化的传承、经典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对现实人生的价值以及当代人阅读文化经典获得的启迪。

2 提高审题能力。

注重答题思路、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答题时要注意满足题目的要求。

3 固本培元。

切实落实研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课文,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对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精神的理解、认识、分析。

七、迁移训练(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23、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现“仁”的途径是什么?答: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近取譬24、从(1)(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

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