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大美女论文重大历史事件论文:浅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名之原因

四大美女论文重大历史事件论文:浅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名之原因

四大美女论文重大历史事件论文:浅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名之原因摘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可谓光彩照人,他们的成名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总结了三点:美貌是她们成名的基本条件,对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和文人的演绎是他们成名最主要的因素。

关键词:四大美女;成名;原因;美貌;重大历史事件;演绎关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人选,文学界至今仍有争议,但在众多的版本中,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当是“西施、昭君、貂蝉、杨玉环”,对此人们已几无异议。

本文就用这四位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

四大美女因何成名?这疑问似乎觉得可笑。

美女自然因“美”而成名,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而笔者认为,她们的“美”只不过是其成名的一个基本因素,置身于家国兴亡的历史关头,她们对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和后代文人对她们的关注和演绎才是成就其美名的主要原因。

四大美女的美,民间有“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观花”的故事流传,这些故事经后世文人的润饰,使她们享有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誉。

西施位居“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美是有历史记载的。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记载“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

吴王大悦。

”“东施效颦”的故事也使西施的美从侧面得到了印证;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

在《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中记载:“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貂蝉,古籍虽无记载,民间传说尤为动人,传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谢。

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刻划,影响颇大,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集美貌和胆识于一身的奇女子。

杨玉环,在《旧唐书》有这样的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

白居易在其《长恨歌》里用极其生动和强烈的对比来描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使人仿佛看到杨贵妃一出场,娇艳无比,光彩照人,六宫三千佳丽一下子就黯然失色了。

这些传说、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虽不完全可信,但她们的经历验证了她们的美貌是不容质疑的。

正是因为西施的美貌,越国的“美人计”才得以成功;正是因为美貌,昭君才有了远嫁匈奴、出塞和亲的佳话;正是貂蝉的美貌,才使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也正是因为美貌,杨玉环才成为了唐明皇的宠妃。

总之,没有了美貌,就不会有她们后来的故事。

美貌是她们成名最基本的条件。

要名垂后世,光有美貌是不够的。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貌美之人恐怕远不止这四人,且不说国色天香、娇美绝伦的小家碧玉,更何况金屋藏娇佳丽成群的历代后宫,美女不可谓不多,但大多都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试想,如果西施一直在苎萝村若耶溪边终老,而没有被送到吴国作吴王夫差的宠妃,她何以成名?昭君如果一直在香溪边弹琴,而没有出塞和匈奴和亲的经历,她何以成名?貂蝉如果没有被王允当作离间董卓和吕布的手段,她何以成名?杨玉环如果不是唐玄宗的贵妃,没有安史之乱,她何以成名?一句话,她们的成名必须是与当时的政治、历史有深刻的关系,她们的绝世姿容对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她们青史标名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施生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被囚禁在姑苏虎丘为夫差养马,受尽屈辱。

为了报仇,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志。

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越国逐渐强盛起来,但军事实力还远远不敌吴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施的出现成为双方胜负转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昭君的出现有着更深远的历史背景。

汉宣帝时,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这对于中原的意义非比寻常。

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之后汉宣帝还帮助呼韩邪单于摆脱了缺少粮食的困境,巩固呼韩邪单于的地位。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要求和亲,但宫里的公主和宫女没有一个愿意远嫁匈奴,汉朝是否和匈奴和亲,不仅关系到大汉朝的和平,边防的稳固,更重要的是它会对汉朝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貂蝉生活在政局混乱的东汉时期,其时各地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朝中董卓杀死皇帝,另立陈留王,一手遮天。

东汉大臣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决心用计除去董卓,于是貂蝉身负使命,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将董卓杀死,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代。

杨玉环生于唐玄宗统治时期,被封贵妃,玄宗亲自为她谱了《霓裳羽衣曲》,玄宗曾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

杨贵妃的三位姐姐、兄弟甚至远房亲戚杨国忠,或应召入宫或赠赐高官,足见玄宗对她的宠幸。

但她和玄宗的享乐,已到了唐朝要发生“安史之乱”的火山口上,她的命运也要和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四人所处的时代,都是在国家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历史把她们推上了政治的风口浪尖,她们的出现使事态发生了转折,这成就了她们,使她们名垂后世。

在这四人身上,美色、爱情、政治、战争、死亡,种种的文学因素无一不备,而她们虽拥有绝色的姿容,但又不是褒姒、妲己式祸国殃民的女性,她们本人并没有作恶,惟其如此,她们的故事才引起了后世无数诗人、小说家、戏剧家长达千年的创作兴趣,这使得她们非但没有被历史厚重的尘埃所埋没,相反,她们的故事经文人的演绎形象被塑造得越发光彩夺目。

历代的文人根据现实的需要,以史实为基础,在主题思想上融入了各个时代的思潮和观念,并以个人的视角在情节上进行了虚构和增饰,应该说,她们的故事之所以能世代流传下来并成为后世永不衰竭的热门题材与文人的欣赏和关注关系密切。

关于西施,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关于她的评书、史传、小说、民间传说和戏剧,这些作品在情节上出入不大,但她的结局及世人对她的评价成为文人关注的焦点。

在大多数作品中西施被作为一个勤劳朴实、美丽动人和具有爱国情怀的妇女形象加以歌颂;但也有人持有“红颜祸水”的观点,把吴亡的根由归于西施的美色;还有许多作品是感叹她的结局的,唐代的宋之问、李商隐、皮日休等都写过类似的诗,对西施的命运表现出同情和惋惜。

后世写西施的戏剧也比较多,最具有代表性且成就最高的是创作于明中后期的《浣纱记》,在内容上它远远超越了史实,以文学的形式借西施和范蠡爱情演绎了一出沉重的政治悲剧,在剧作中,作者梁辰鱼把西施的命运和国运的兴衰紧紧的维系在一起。

“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乃至极为崇高的政治品位,都是以爱情悲剧作为前提而铺展开来的……”在此作者也是借吴越的兴亡,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明朝内忧外患现实的担忧。

后世写昭君的作品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从古到今反映昭君的诗歌就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故事的著名作者就有500人之多,古代的有鲍照、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戴叔伦、苏轼、王安石、虞集、耶律楚材、王夫之等人,近现代的有郭沫若、老舍、翦伯赞、曹禺、田汉、费孝通等人。

这大概缘于后人对昭君的赞赏和爱戴以及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

由于昭君远嫁匈奴有其曲折的原因,一直以来她迫不得已离开汉宫的怨恨和在匈奴的孤寂,成为古人写作昭君诗词的一个传统主题。

这样的诗很多,例如李白的《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白居易的《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等等。

如果说大多数作品都是沿袭历史所记载昭君的故事的话,那戏剧《汉宫秋》就是独树一帜的一部作品,在情节上它一反正史的记载,把元帝时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

这使剧本的情节更生动、丰富,而且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思想内涵,也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情绪和国家兴亡的感慨。

应该说敢于突破历史的真实去写历史剧是《汉宫秋》的一大贡献。

貂蝉,是四大美女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女子,文学作品中关于她的描述很多,写她的戏剧也为数不少,如昆剧的《斩貂》、元杂剧的《关公月下斩貂蝉》、元代杂曲《连环计》、明剧《关公与貂蝉》,这些作品在内容和情节上都不一致,但都肯定了她在连环计中所起的作用。

到了《三国演义》,罗贯中把她塑造成一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毅然加入到这场由男人主导的政治利益的角逐中,表现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罗贯中笔下的貂蝉是他在《三国演义》塑造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它为后世写作貂蝉的故事定了基调。

后世写杨玉环的作品也很多。

有诗歌,如李白的《清平调词》、杜牧的《过华清宫》和白居易的《长恨歌》。

戏剧有元朝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朝有屠隆隆的传奇《彩毫记》、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清朝有洪升的传奇《长生殿》,京剧有《百花亭》、《贵妃醉酒》、《马嵬坡》等,其它地方剧种也有许多演杨贵妃的故事,数不胜数。

小说有《杨太真外传》、陈鸿《长恨歌传》等。

在这些作品中,值得一提的当属白居易《长恨歌》,它“一举奠定了李杨情缘的悲剧基调,后来的作者纵然使出浑身解数,却再也跳不出它所划定的框架”就是被历代学者奉为经典之作的《梧桐雨》和《长生殿》也毫不例外。

所不同的是《长生殿》的前一部分写实,写李杨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写幻,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情,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虚幻的世界里交流、忏悔,最后明皇飞升到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实现了他们在长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为夫妻”的盟誓。

“这就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幻景化做了幻想中实现了的美好愿望,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历代的作品,作者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根据所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观点的不同,围绕着四大美女的历史故事分别进行了演绎,这种演绎使得她们的故事在后世不断的得到阐发并源远流传。

应该说,历代文人的演绎成就了她们的美名。

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10-111.[2]张国风.无意中的贡献[j].文史知识,2010,(1):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