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历史,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第四章第二节不作考试要求)(1)政治:袁世凯走向专制复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坚持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得到壮大,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准备了阶级基础。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史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考情分析:一、考纲内容: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袁世凯专权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
二、考查情况1.从题型上看,考查的题型比较全面,但以选择题居多,问答题偏少,所考查的问答题多为综合性题目,创设的情景新颖,问题的切入独特,并且大多联系实际。
2.从考查的内容看,北洋军阀的特点及反动措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
如2009年广东单科7题、山东文综11题和江苏单科6题都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考点分布看,2008年考查了民族资本家张謇等,2009年集中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2010年考查了“宋教仁案”和孙中山的革命言论等。
三、命题预测:1.从题目类型看,本单元考查题目类型全面,既有知识型的又有综合型的,并且逐渐出现向分析、对比、评论等高难度、深层次能力型过渡的趋势,应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2.从创论情境看,本单元创设的情境日新月异,越发和国际接轨。
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有意识地把本单元知识放到世界的背景下去理解与认识。
3.从考查内容看,除传统重点内容外,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近代化是现今世界热点问题,故本单元仍将是目前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因此,需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
另外,在未来的高考中务必要对新课标的逐渐推开这一现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新情境、新材料、新视角将成为主色调,尤其对民主革命的考查将继续保持生命力。
方法指导:复习本单元时要理清两条线索:一条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指出其对内政策的主要表现:政治上恢复封建专制统治,军事上镇压人民革命,思想上尊孔复古;对外卖国的史实。
另一条线索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及激进派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注意找到两条线索的因果关系。
知识梳理:第四单元北洋军阀的统治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1.北洋军阀政权①建立时间: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
②建立标志:临时政府正式迁往北京。
③袁世凯专权:A.政治上: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B.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①背景:A.国民党成立:B.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并决定用武力镇压国民党。
C.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出卖主权。
D.1913年,袁世凯罢免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E.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
②概况:A.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掀起“二次革命”。
B.江苏、广东、安徽等南方数省相继独立。
③结果:A.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被镇压下去。
B.袁世凯的势力更加巩固。
3.“二十一条”①背景:A.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B.国内: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C.日本乘机加紧侵略,企图独占中国。
②内容:见教材。
③实质:要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④结果: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其他全部要求。
这就是“五九国耻”。
4.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①洪宪帝制②护国运动A.背景:a.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举国反对。
b.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
c.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
B.概况:a.1915年底,原云南都督蔡锷与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起义,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向四川、贵州和两广进兵。
b.北洋军节节败退,各省纷纷独立。
C.结果:a.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b.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c.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一)原因:1、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2、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爱国心驱使和利益刺激,使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并存的爱国思潮。
(二)表现:时间:1912年~1919年;发展最快:纺织业和面粉业;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及荣德生。
(三)特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受帝国主义控制,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四)结果: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
(五)影响: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要点突破:1.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复辟帝制?又为何迅速败亡?(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①这是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没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摧毁封建势力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中国社会的封建地主阶级在辛亥革命中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触动。
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但帝国主义绝不允许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它们支持并扶植袁世凯复辟帝制。
②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
③袁世凯掌握了北洋军,控制了实力强大的军队,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涣散等。
(2)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的原因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缺乏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②袁世凯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特征?(1)工业资本与农业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工业资本处于自然经济的包围之中。
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是其半封建性的表现。
(2)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总量弱小、比较分散,在一些部门所占的比重较为低下,不得不依赖外国资本。
这是其半殖民地特征之一。
(3)民族工业内部,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反而呈现畸形发展的趋势。
这是其半殖民地特征之二。
总括上述特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根本特征就是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不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民国初期,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中华民国建立后,围绕着实行民主还是专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展开了多次斗争,力图维护民主制度。
这些斗争相继失败了,究其原因在于:(1)缺乏下层群众的积极参与。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在民生方面基本没有实施,尤其是广大的农村群众,对于民国的建立漠然处之,资产阶级革命派处于孤军奋战之中。
(2)革命派缺乏新的革命纲领。
根据三民主义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了民主政治,但是作为民国标志的《临时约法》、国会多次被践踏,失去了对一般群众的吸引力,而成为军阀、政客手中的工具。
(3)所有这一切根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4.归纳理解:对北洋军阀的认识(1)性质:它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反动政权。
(买办:被帝国主义收买,为帝国主义办事)(2)特点:①以封建地主阶级为社会基础;②各有一支近代化军队;③各有一块割据称雄的地盘;④大多数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发展历程:①鼎盛:1912年——1916年(袁毙命);②分裂:1916年——1926年(北伐开始);③衰亡:1926年——1928年(东北易帜)。
易错易混点辨析:1.君主专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比较: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政治制度,还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封建的思想、文化制度等。
2.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含义: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以及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械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
其核心是工业化。
跟踪练习:“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
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
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
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
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
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1)1923年中国有了商标法,荣氏兄弟进行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