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生词注释的思考
【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各种课型都要注意词语的释义。
本文以初级对外汉语阅读教材《汉语阅读教程》中生词的注释为例总结了几种释义方法,并提出了词语释义方法动态性的观点。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教材释义方法动态性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最艰巨的任务。
词汇教学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样它也是阅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阅读课的词汇学习与精读课词汇学习不同,只需要领会式地掌握即可,“四会”可以是“三会”或者“两会”。
王汉卫认为当前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释义模式不外三种:(1)媒介语释义法(单、多语种外文翻译),主要用于初中级;(2)混合释义法(汉外混合解释),主要用于中高级;(3)目的语释义法(汉语解释),主要用于高级。
阅读教材,对词汇的运用不是十分强调,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模式的释义方式。
一、释义方法
1、非语言方式释义
(一)图片法
图片的使用对具体事物词的解释力强于翻译方式。
其直观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图片可以直接出现在教材中生词的旁边,作为一个附加注解。
或者像有的事物名词苹果、铅笔等,都可以用图片直接来替换现有语言释义,既简单又清楚。
例如,第五课的“床”“茶”“书”等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还有,在讲解汉字的时候,特别是象形字的时候,把不同时代的形体图片都摆出来,从甲骨文、金文等一直到楷书,学生根据图片就可以猜出汉字的意思。
(二)符号释义法
“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其他符号,这些符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用的标点符号、数学符号以及其他一些数字化、字母化的符号。
例如:,。
!?“1、2、3、4、+、-、×、÷、%、‰等;一类是形象的指示符号,路标、方向、天气、禁止、允许、公共服务标识,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等都属于这一类,例如表示男女的符号、禁止符号、音乐符号等。
这种释义方法主要用于汉语的数字词、语气词、单位词,方向词、某些区别词等。
当然有些词无法用图片和符号解释清楚,例如表达的是实际存在的某种物质,但这种物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或者形态特征不具有直观性,难以用图片表现,如“激素”“蛋白质”。
还有,表达的是特殊的抽象事物。
虽然抽象事物多数情况下
可以用间接法表达,少数情况下也用直接法表达,但有些特殊的抽象事物却是间接法也难以表达的,如事理类、意识类、社会制度政策类等。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语言释义这种方法。
2、语言释义
语言释义根据解释采用的语言不同可以分为媒介语释义和目的语释义。
用外语来解释汉语词语的是媒介语释义;用汉语解释汉语词语的是目的语释义。
(一)媒介语释义
这种方法适用于零起点的学生,正因为汉外词汇不是一一对应的,教师用学生的母语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一些抽象的词“也”“在”“节”,用翻译法比较迅速、清楚,“也—also”“在—at”“节—period”。
问题是,像这样有的词用英语也无法把词义完全解释清楚。
而且由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代表某种现象或事物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并没有与其对应的词。
例如,在第八课中出现的“馒头”“包子”“ 鸡蛋汤” 等很多饮食方面的词语在英语中就找不到,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二)目的语释义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汉语的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些汉语的基本词汇,能够借助已掌握的一定数量的简单的常用词语学会更多的、更复杂的词语。
这样,重复是掌握新词语所必须的。
通过汉语学习汉语,是学习汉语的有效途径。
从国内的一些英语教材来看,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常用的单词,所以对于教材中的生词,用简单的英语注释,学生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注释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生词语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
例如,《教程》第二课中就出现了“你”,学生也知道了意思,在第四课中讲“我”“他”“她”的时候就可以用“你”来解释,同时可以并用手势,学生一样很快就会明白。
用目的语解释目的语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分解法、定义法、同义法、反义法、描绘法、归类法、列举法、语境法等等,凡是有助于意义解释的都可以用。
学生在听懂了汉语解释的生词后,也会倍感骄傲,树立信心。
3、不做书面释义
有的词在教材的生词表中可以不用做出书面的释义,解释留给教师课堂上用肢体语言或生动恰当的表情演示的方法来讲解,这一方法主要用于表实物的名词,如课堂中就地取材的桌子、椅子、黑板等,表具体动作的可展示的动词,如看、走、跑、跳、喝、吃等,还有一些形容词,如高、矮、胖、瘦等。
例如《教程》中第二课的生词“门口”,教师站到门口,然后边比划边说“门口”,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还有一些词语放在句子中理解效果更好,我们也可以不作出词语的书面释义,就在教学
中多造几个句子,让学生在接触有关这个词语的语料的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
例如,《教程》中第七课中的生词“认识”,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组句子:
玛丽认识田中。
田中认识阿里。
阿里认识乔玛。
当然出现在句子中的名字必须是班上学生的真名,这样学生才有阵势的对应感。
学生根据这几个句子的意思,加上教师的一点提示和手势,再结合一些练习,大概了解“认识”的意思完全没有问题。
二、图表分析
根据统计《汉语阅读教程》第一册中共有156个生词,其中适合图片法的词计有43个,例如:爸爸、本子、边、报纸、运动场、菜、蛋糕、跑步等。
占总数的27.56%。
适合用符号释义法的词计有3个,为:高兴、上、下。
占总数的1.92%。
适合用媒介语释义法的有55个,例如:差不多、生产、速成、然后等。
占总数的35.26%。
适合用目的语释义的有16个,例如:懂、夸奖、了解等。
占总数的10.26%。
适合不用作书面释义的词有39个,例如:帮助、第一、寄、可以、没问题、门口等。
占总数的25%。
根据上表我们作以下几点讨论:
(1)媒介语释义法的可使用比例最高。
虽然初级阶段的教材,非媒介语不可的情况最好控制在15%左右,但是实际确实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有些词语单纯使用图片法也很难让意思一目了然,需要配合教师的讲解。
然而学习《汉语阅读教程》第一册的大多是零起点的学生,汉语对于他们来说完完全全是陌生的。
他们根本不可能听懂教师配合的汉语讲解,因此,在这个阶段阅读教材不得不使用最直接的媒介语释义法,让学生先掌握一些基本词语。
这种方法适合初级阅读教材的前期大量使用。
(2)图片释义法的可使用比例也非常高。
不难得出,在初级阶段的阅读教材中
图片的使用非常重要,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很容易操作,教师不必配合复杂的汉语解释,只需要适时的增加一些手势或简单的说明。
这种方法可以贯穿初级阅读教材的前后所有时期,使用跨度是最广的。
(3)不用作书面解释的词语占总数比例也很大。
让学生在语境和例句中理解词语意思,自己补充词语的解释。
这种方法在初级阅读教材后期完全可以大量使用,甚至可超越媒介语释义法居于首选方法的位置。
(4)汉语释义法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当然使用的比例会越来越高,但在初级阶段阅读教材的前期大量使用的可行性不大。
三、结语
词汇本身的多样性特点、教学对象的多样性特点、教学对象动态性特点和阅读教材自身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生词注释方法的多样性及不均性。
根据学习者能力的动态变化教材的生词释义的方法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在初期媒介语释义法的比例最大,但到中后期不作书面语释义法和汉语释义法的比例应上升到最主要位置,图片法和符号法可贯穿于整部教材的全部时期。
参考文献:
[1] 任敏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对释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8第28卷
[2]卜佳晖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处理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2卷第1期
[3] 王汉卫论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释义模式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2月第1期
[4] 简榕蓉初级汉语教学中的词汇释义方法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5] 郑艳群陈文慧HSK名词图片表达方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6] 王素云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表编译中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9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