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ppt1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小草——少女、村庄——生命的宁静之美
第九段 由彩菌——滋养过山村里的人——生命的美好
第十段 加利树——严峻的圣者——生命的渺小;
第十一段
野狗的嗥叫——海上的飓风,寒带的寒潮——生 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第十二段 麂子——幻境——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精读
• 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 话的内涵?怎样理解文末一段?
课文层次分析
• 一:(1-5)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 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 二:(6-12)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 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 三:(13)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连.
思考题
• A、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大自然神奇瑰丽,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大自然同悲喜、共哀乐;寄怀感 慨,抒发诗情 。这一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消逝了的山 村》,聆听一下作家冯至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 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 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 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 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 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 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 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 孑然 • 骤然 • 俯拾皆是
Jiérán 孤独。 突然 Zhòu rán 形容到处都是。
• 赭色
zhěsè
• 靛蓝
diànlán
• 悚然 • 嗥叫
Sǒng rán 害怕的样子 Háo jiào 多指豺狼的号叫。
词语
• 飓风
Jù fēng
• 驯服
顺从
• 麂子
Jǐ zi
• 诡计
狡诈的计策
• 风雨如晦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
消逝与消失
• 两者都有不复存在的意思。“消失”是指 无生命的东西不复存在;“逝”一般指人 的逝世,是有生命的东西的消亡。
• 题目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 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 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 好散文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 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 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 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 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冯至
读后感
• 请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一篇读后感, 谈一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字数不少于 400字。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 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 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 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 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 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 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 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 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 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 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 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 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 矜持
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拘谨,拘束。
• 抱负
远大的志向.
词语
•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看不见。 消释:(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 消逝:消失;逝去;不可再看见. 完成小练习 A、我这样一说,他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 消失 B、岁月 消逝 C、他逃离了战场,战争的硝烟也慢慢地 消逝 D、一颗流星从夜空中 消失了, E、一抹残霞渐渐地在天边 消逝 F、我与他的误会也就一下子 消释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 1942 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期后间一。段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 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 时空,声息相通。
自由讨论
• 作者的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 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 验人生的意义。”
• B、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小溪;鼠曲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
• C、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 美好家园,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精读
• 请精读7-12自然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 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第七段 第八段
描绘眼前小溪——想像曾养育昔日的人 们——感悟人类声息相通。
我的印象中,他待人热情,但 又让人感到有所节制,说话也 很注意把握分寸。无论在公众 场合,还是在家里,他总是显 得稳妥周到而谨慎。我没有看 到过他的激动,或者言语中带 有锋芒。他年轻时的性情是否 就是如此,我不知道。也许是 在德国留学时受到的熏陶,或 者是后来岁月的磨砺。
词语
• 采撷
cǎi xié 采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