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健康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

1. 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
2.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 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心理障碍分类ICD-10

F00F10F20F30F40F50F60F70F80F90F99

本我(id)
• 位于人格的核心而且个体完全意识不到 的心理领域被称为“id”
– – – – 无人称代词,意思是“它”或未被占有的人格部分 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欲望的满足来释放驱力 与现实没有联系,不会随时间变迁而改变 不合逻辑,对于它来说是没有道德的概念的(超道 德的)
• 追求快乐,从不考虑是否合适(原始过程)



三高症状(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 动性兴奋) 伴有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莽撞 症状持续一周以上
2、抑郁发作

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 减少和迟缓)

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从闷闷不乐到悲痛 欲绝,甚至木僵



伴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工作效率低和 内感性不适等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症状持续两周以上
8 、 历史上几种心理学理论流派
单元 基本内容 重点内容
《精神分析引论》;心理结构3层次;人格结 构3层次;心理2动力;心理发展5期;焦虑划分 ;防御机制类型;钟友彬; 先驱;华生R=f(S)模式;托尔曼B=f(S、P、H 、T、A)模式;斯金纳R=f(S.A);班都拉“社 会学习理论”(替代学习);沃皮;行为治 疗5个步骤;方法 “认知”涵义;认知活动的流程; “自我实现”、“无条件积极关注” 郭念锋;人性3种基本属性;人性心理学 一、精分 心理结构;人格结 构;心理动力;心理 发展;适应问题; 二、行为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的异同;
3、持续性心境障碍

持续性(数年),并常有起伏 症状未达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程度 相当程度的主观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
分类




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发作心境高涨或低落 恶劣心境:持续心境低落 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三、神经症

1.恐惧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 境为主的神经症 对某些情景 场合产生不必要的恐惧 采取回避行为 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 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9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F79 精神发育迟缓 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4.躯体形式障碍


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 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 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 三保证。 有时有某种躯体障碍,但并不能解释其 症状的性质和程度,不能解释患者的痛 苦与先占观念。
四 应激相关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 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 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 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人格解体; 由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 定的盲目性,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通常 在五个月内缓解; 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性身份障碍:易性症 性偏好障碍: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 症、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 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心理正常的六大特征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掌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5、独立谋生意愿与能力 6、理性追求不脱离实际

爱好整洁的肛门人格
超我
• 超我或“我之上”是人格的道德和伦理 的领域。
– 由道德原则和理想原则指导 – 从自我发展而来,从以双亲自居开始 – 不能与外部世界接触
• 不关心自我的幸福,盲目不现实的追求完善,不考虑自我 在执行它的命令时所面临的困难或绝境
良知与自我理想
• 超我通过两个系统压抑自我而起作用
区别:


恐惧在面临危险时发生 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
分类

(1)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


反复发作的严重焦虑(惊恐发作) 常有突发的心悸、胸闷、窒息和眩晕感 继发对死亡的恐惧、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发 疯,伴有出冷汗、手抖、站立不稳。

(2)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


广泛和持续的焦虑 缺乏明确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 张不安 显著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
动。由于潜意识的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所以无法直接得到满 足,通常只好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之中。无意识领域中的内容,不 是被动、僵死的,而是极其活跃并随时都企图得到满足。(性本能 、攻击本能、追求刺激的本能)


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
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 便进入意识领域。他如同“海关机构”,把守着意识的“国门” 。
– 良知:由惩罚发展而来 (内疚感) – 自我理想:由奖励发展而来 (自卑感)
包围自我的“三大暴君”
• 自我在发挥认识和智力功能时,必须努 力协调
– id – 超我 – 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


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
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 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的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人们又 把它的理论称作“深层心理学”。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人格结构

“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是永存 的成分。 遵循“快乐原则”。 受阻或被迟误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自我”——介乎“本我”与“超我”之间,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 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发展。“自我”的这一功能基于个体保 存的本能,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
“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一旦形成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 ”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 的时候,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教养 人)的影响
一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 多方面的障碍; 约占精神病院患者的60%; 患病率0.7% 病因、发病机制未明,虽有各种假 设,但未被公认; 有遗传倾向,但非遗传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



1、 妄想 2、 幻觉 3、 言语紊乱(例如,频繁的离题或不 连贯) 4、 明显的紊乱或紧张症的行为 5、 阴性症状(即情绪表达较少或动力 缺乏)
分类(3种类型)

场所恐怖

对广场、拥挤场合、空旷地方等感到恐惧,害怕离 家或独自一人在家。

社交恐怖

起病于少年,害怕被人审视、回避社交的情景

特定恐怖

对特殊物体或情景引起的不合理焦虑。以儿童常见 。如雷雨、外伤、登高等。
2.焦虑症

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是否将要 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 情绪。
遗传, 15
社会因素, 10 医疗条件, 8
生活方式, 60
自然环 境, 7
2、健康管理师身心统一的观点

1、健康的整体性观点 2、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观点。
3、现代心理学科学的观点

1、心理学起源于神学、宗教和哲学。 2、心理学是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4、健康管理师应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由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导致延迟 出现(数月或半年内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如地震、战争、恐怖袭击、车祸等。 反复发生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 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时感到痛苦和不由自 主的反复回想; 持续性警觉增高; 持续回避; 对创伤性经历选择性遗忘。
五、心理生理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 的精神障碍


(1)神经性

睡眠障碍: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 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



失眠症 嗜睡症 睡眠节律障碍 睡眠中异常活动和行为(睡行症、夜惊、梦 魇等)
六、性心理障碍


是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 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 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三种类型

表现:



适应障碍



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应激性生活事 件),加上患者有一定的人格缺陷(易感个性 ),产生烦恼、抑郁等反应性情绪障碍,同时 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 或生理心理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 通常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应激因素消 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行为表现: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 生理心理表现: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
健康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1、健康管理师的新使命

在“健康新概念”的引领下、遵循“医学新模 式”的理念,开展健康管理的研究与服务。 健康管理的三大层面:
生理层面的管理——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管理 心理层面的管理——心理结构和功能的管理 社会层面的管理——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的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