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大会于2016年11月7日~11月19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A.我国种植水稻的界线向南移动B.内蒙古草原将会变成亚寒带针叶林C.海南岛的面积将会变大D.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盐碱化会加剧2.防治上述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A.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燃料B.全面禁止使用氟氯烃类制冷物质C.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D.开发新能源,禁止化石能源的使用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同纬度的地区气温上升,故我国种植水稻的界线会向北移动,内蒙古草原不可能变成亚寒带针叶林,由于气温升高,大量冰雪融化,海平面会上升,海南岛的面积会变小,气温升高会加大蒸发量,从而会使得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盐碱化加剧,选项D正确。
第2题,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会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故是防治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
答案 1.D 2.C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B.农牧交错带不受影响C.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D.该问题不会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4.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别是()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少植被砍伐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化进程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控制生物多样性解析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大量被砍伐。
答案 3.C 4.B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远隔数万千米的图瓦卢人,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永远再难见蓝天。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爱斯基摩人“手舞足蹈”的最主要原因是()A.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等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B.气温变暖,生活更舒适C.可以拥有更多的淡水资源D.渔业资源增加6.图瓦卢人“日夜难眠”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炎热难耐B.家园将被淹没C.风暴潮加剧D.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解析第5题,冰川融化将使埋藏在冰川下的矿产资源“出露”,容易开采。
第6题,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海拔较低的图瓦卢被淹没。
答案 5.A 6.B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8.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解析第7题,树木的生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而树木生长的快慢通过树的年轮就能体现出来。
由图中可以看出,M时期树木生长缓慢,可能这一时期气候寒冷或降水稀少,而其前后气候却温暖或降水丰富。
第8题,M时期为寒冷的时期,世界上冰雪量会增加,由于大量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
答案7.B8.C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9~10题。
9.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10.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解析通过下面的因果关联进行分析: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原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岸线变迁等。
答案9.D10.A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 ℃。
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据此回答11~13题。
11.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①全球地表径流增多②海洋蒸发量减弱,降水量增加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④极地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2.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海水入侵②海岸侵蚀加剧③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④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13.下列措施中能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是()A.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矿物燃料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D.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解析第11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海水膨胀;另一个是极地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第12题,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剧;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等。
第13题,要想减缓海平面的上升,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关键,题目的四个选项中,只有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11.D12.D13.D二、非选择题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甲图中看出,1950年~2000年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因素。
(2)从空间分布(乙图)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_______。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列举3点)(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1)题,读甲图知1950~2000年来全球变暖,其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第(2)题,读乙图可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中纬度地区变暖明显,低纬度地区变暖不明显。
第(3)题,气候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第(4)题,“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答案(1)暖自然人为(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明显变暖变暖不明显(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言之有理即可)15.在全球变暖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近几十年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理环境格局也发生了深刻改变。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近5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近50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图。
(1)近几十年来,我国气候变暖现象存在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差异,明显变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变暖的分布规律。
(2)我国气候变暖较全球幅度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
(选择填空)A.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B.下垫面性质的改变C.火山、地震活跃D.工业、城市大量排放CO2(3)近几十年来,我国降水量明显增加的地区主要是________地区。
(4)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我国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引起的地理现象。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北方增温幅度大,南方增温幅度小。
明显变暖的是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地区。
第(2)题,我国气候变暖比全球幅度大主要是人为原因。
一是我国工业、城市排放的大量的CO2,二是植被破坏,植被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第(3)题,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明显增加的地区主要在南方。
第(4)题,气候变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主要有:西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南涝北旱、水旱灾害加剧;温度带北移;森林带向北移;山地垂直地带向海拔高处移动;北方降水减少,荒漠化加剧;农业生产结构改变等。
答案(1)南北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地区从南向北变暖现象逐步显著。
(2)BD(3)南方(4)西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南涝北旱、水旱灾害严重;温度带向北移;森林带向北移;山地垂直地带向海拔高处移动;北方荒漠化加剧;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