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一、宇宙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系统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分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2)运行方向: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而发亮)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1.自身条件 (1)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大气的保温作用(2)适宜大气日地距离适中(3)液态水2. (外部条件)太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宇宙环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干扰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辐射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电磁波紫外区、红外区、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来源:太阳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可能与某些自然灾害有关。
地震、水旱灾害等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④[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俄罗斯)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自转与公转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自转赤道面夹角为黄赤交角,66°34′公转黄道面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回归运动两种形式判断两分两至点:左倾左冬,右倾右冬[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位置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移动方向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三、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晨昏线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特点垂直于太线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①过地心②与太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③画上夜半球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2、地方时(1)回忆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经线: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被等分为两个半圆为两条经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① 经度判时区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余数≤7.5,舍去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
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
③时区围:中央经线度数±7.5东八区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围:东经172.5°-西经172.5°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②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B地区时=A地区时±1 相隔时区数①±号: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则-1天,同时+相隔时区数②相隔时区数:(12-A地时区数)+(12-B地时区数)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⑤常用时区:、(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中国“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地方时:115°经线的地方时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1)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2)我国、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时间晚2时)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1)判断某地地方时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例: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
(例: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3)日期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例: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则①NA经度为(45°W),NB经度为(180°)。
②此时时间为(7月7日11时)。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白昼,角>0°昼半球上,角>0°晚上,角<0°夜半球上,角<0°早晨和黄昏,角=0°晨昏线上,角=0°(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
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
(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
(1)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4)极昼和极夜扩缩规律春分日-夏至日:极昼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极夜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夏至日-秋分日:极昼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极夜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3、季节更替(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2)四季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4、五带的划分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部圈层1、地震波2、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以莫霍面为界大洋较薄,大陆较厚以古登堡面为界地核:分为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1、大气圈(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氧气: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能 ,部分转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