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变化,社会不断进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完善,在此形势下中学生的道德水平随着成人们的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
败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主义、纵欲主义……蔚然成风。
黄赌毒、贪污腐化等一些不道德的现象的出现及对中学生的影响在所难免。
作为学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因此也会受到种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目前社会现实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大,学校教育在有些时候会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德育管理与评价不能无视这一事实。
而原有德育管理因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存在诸多弊端。
因此,创新性德育研究及构建的模式体系必须着眼社会现实,符合新时期“大德育”观念和基本要求,才能使得这一管理模式具有一般性与可推广性。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者有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者有之;“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者有之;“什么理想,有‘利’就想,什么前程,有‘钱’就‘成’”者有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学校学生也因之受此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品德意识每况愈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受命于国家和人民,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类灵魂的光荣使命。
因此,“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言传身教,教化育人就显的极其重要。
当前中学生中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有时不得不让人惊诧,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很明确,我们也在有的放矢,然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为什么?笔者认为当前学校教育中学生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以下误区:其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行为养成;其二、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行教化;其三、注重空洞说道,忽视言传身教;其四、注重典型示范,忽视人格内化。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努力打造农村中学生德育创新品牌系列活动,创新德育模式,真正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比如完善开展“文明习惯自主赏识活动”、“文明监督岗”活动,使学校各处均有同学负责监督,文明监督巍然成风;创新“星级达标”活动,由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议相结合完成对学生每一颗星的评价能否得到,每月评2颗星,学年展开总评,很好的促进了学生争星达标的德育新风尚;“课前自励格言朗诵”活动常
抓不懈,课前展开自励格言朗诵,振奋精神,提高课堂效率;“海迪之星”评选突出实效与榜样作用;另外还有“感恩系列教育”活动、“青少年维权岗”与“心理诊疗室”设置、改革完善升降旗仪式、主题班团队系列活动、“阳光爱心基金扶贫救助”等创新性活动载体,促使德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从小处、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该句道出了做小事的重要性。
然在教育的过程中,时常有一部分教师惯于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而忽视甚至是淡忘了自己的言行修为。
在工作中拈轻怕重,敷衍了事;在生活中举止散漫,不修边幅,常给学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为人之师的威严和大义,博学和儒雅便逐渐被自己不检点的言行所泯灭。
教师威信全无,又谈何育人。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的是人文、提倡的是人本。
作为教师应该弘扬文化传统,挖掘历史底蕴,立德正身,教书育人。
“师而无德,不足为师”,作为教师,“内圣外王”之道不可不学。
作为教师,首先要修其身,树其德,而后才能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育桃李于天下。
然现实生活中,我们教育战线上的部分教育工作者,经天纬地之学识是有,可贤良淑德之真品却难觅。
表里不能如一,言行不能一致,不能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榜样力量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故而教育没有说服力,感召力。
学生无法“信其道”,也就不能“亲其师”。
作为教师不能把个人恩怨以及对社会、对政府的情绪和不满带进神圣的课堂,给未成年的学生心灵中投下某些阴影,使其产生困惑和迷惘,对前途灰心失望。
我们在注重对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因为它是素质教育中的首要素质。
我们希望学生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但不希望他们因受某些教育者偏激的观点从小就成为历史的叛逆者,牺牲品。
榜样的力量是无形和巨大的。
古往今来,堪为楷模和典范的志士仁人枚不胜举,这些丰富的教育素材可以说是我们德育的一笔财富。
但那些“灰飞烟灭”的身影毕竟离我们的学生有一段距离,而我们自身却可以和学生走的很近,我们完全能够利用这一优势来言传身教,影响我们的学生。
然关键的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
我们不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但求要对得起自己所从事的太阳低下最光辉的事业。
农村中学中,思想政治课是开展德育的主阵地,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
的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
学校要增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网络体系。
首先,从德育网络体系的硬件建设上,学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突破口,营建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为德育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其次,从德育网络的软件建设上,学校要逐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学风、班风、教风、“研”风、校训,利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一瑰宝,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总结经验,今后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围绕德育专题继续开展好系列化教育活动,继续打造精品活动:星级达标、文明监督岗、海迪之星评选、阳光爱心基金扶贫救困、诚信教育、青年志愿者、青少年维权岗、心理咨询诊疗、主题班团队会、升降旗仪式、课前自立格言朗诵、以案说法、以事明理、团员民主评议,逐步完善这些活动的内容、创新这些活动的形式,增强这些活动的实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赋予这些活动以更强的生命活力。
使学校德育管理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的尝试,相信随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学校德育管理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然而,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
对此,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教育应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
针对政治学科特点,教师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他们对学习必要性与目的的
认识,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弄懂起码的人生道理。
第二,紧抓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容易情绪化,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等,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第三,重视入学教育。
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学校环境、教师、同学、课程、管理方式的变化,会有一个适应过程。
而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
同时,教师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施以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角色定位,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第四,抓好常规、抓好细节。
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在常规教育上,而效果则体现在细节上。
养成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
常规教育应以中学生守则为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再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做法,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果没有细化,没有可操作性,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是没有效果的,这种细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符合基本的行为规范,并使它落到实处,产生实际的效果。
对此,可根据《中学生守则》制定学生一日常规、课堂常规、自习常规,将要求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上。
总之,再好的制度都必须落实,而落实对学生教育来说体现在效果上,教师就要抓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从学生的仪表举止,一言一行出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