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一本”(以学生为本)、“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三维”(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读(前提)、目标设定(方向)、资源准备(基础)、教学流程(关键)、教学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序和策略方法进行。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

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

可以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一)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

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

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1、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呢?首先,“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

大家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

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极为艰难。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教育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

可以说,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

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活动),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呢?整个教学过程要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识字,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二)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

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

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

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三)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学设计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出发?首先,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其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主题单元”编写特征的要求。

大家知道,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是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编写的。

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以人性为线索(或者说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兼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

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材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从“三维目标”出发?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汇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

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

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

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

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

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⑵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

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

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

⑷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

⑸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A、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

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D、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