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空调发展现状

中央空调发展现状

中央空调发展现状摘要:中国目前集中空调的市场形势良好,在数量上增长很多,但由于竞争导致了价格下降。

制冷机的平均价格的大幅下降,也反映了制冷逐渐小型化的趋势。

并详细介绍如何对中央空调选型。

第一章中国制冷机组和大型空调设备的发展趋势中国目前集中空调的市场形势良好,在数量上增长很多,但由于竞争导致了价格下降。

制冷机的平均价格的大幅下降,也反映了制冷逐渐小型化的趋势。

风机盘管还是主要的末端产品。

空调箱(组合式空调器)和其它的末端设备有所增加,但他们对风机盘管的主流地位没有形成重要威胁。

一、制冷机规格根据BSRIA(UK)的调查,以产品的制冷量计算,大型设备的市场规模减小了(1000kw ,285 Reftons);但加以价值计算,制冷量在401kw(114ton)和401kw以上的制冷机在2000年占了67%,或达到4.24亿美元。

并且仅1000kw以上的总销售额就达3.02亿美元,占总市场销售额的47%。

最近几年,大量的小型制冷机,主要是涡旋式的,应用在家用领域。

中型的制冷机的销售有上升的趋势,基于以下的原因:●螺杆机受到设计人员和用户越来越多的欢迎。

●有一种用多台小型机组代替一台大型机组的趋势。

这样在只有部分负荷的情况下,减少了运行频率,达到节能和更高的稳定性。

经过国企改革和重组,非常大的工业项目投资减少了,在过去这是大型制冷机的主要领域。

在其它的领域,有大规模的外资企业投资于新的商业建筑、工厂设施等。

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了具有更高性能的新产品的出现,主要表现在螺杆、离心压缩机,热交换器和电子控制等方面。

与此同时,吸收式制冷机的技术则是由国内的领导厂商开发和提高。

二、制冷类型在中国销售的绝大多数的制冷机是风冷的,占了整个市场的76%,而在1997年水冷机组占据了67%的市场。

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变,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1、制冷机类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应用螺杆和涡旋技术。

活塞机在3年前还处于主导地位,现在的市场份额却急剧下降到15%左右。

吸收式机组由于电力供应的改善和油价的上涨,市场也在萎缩。

由于没有太多的如机场、医院和高等级的写字楼等大型建设项目,离心机的市场在2000年保持在850台左右。

1.1、吸收式制冷机1.1.1、概况: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由能源结构状况决定。

在过去的2-3年中,吸收式制冷机的市场由于以下的原因而萎缩:●电力供应的增加;●油价的上涨;●电制冷机更换为HCFC(活塞、螺杆、涡旋、离心机);●电制冷机效率的提高。

1.1.2、发展简史直到90年代中期,蒸汽机主要是由国内厂商提供,而直燃机组要从日本进口。

江苏双良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尽管双良曾于美国特灵在90年代后半段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且双方于99年(实际是2000年3月,译者注)已经解除了合资关系,双良一直是排名第一的中国吸收式制冷机的制造商。

双良并且已经开始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

90年代初,中国厂商远大推出了直燃型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主要是燃油型)。

燃气直燃机最初采用低热值的城市煤气。

随着天然气管网在大城市的发展,燃天然气的直燃机也随之增多。

1993-1995市场繁荣期。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国宣布在2006年前分期淘汰工商业制冷机使用的CFC。

由于电制冷机没有大规模使用新的制冷剂,作为替代,吸收式制冷机得到了快速扩张。

另外,政府把吸收式制冷机的应用作为解决当时电力短缺的一种途径,因此也鼓励发展吸收式技术。

这样,市场需求突然转向了吸收式制冷机,同时也吸引了数十个竞争对手进入吸收式制冷机市场。

1995-1998市场稳定期。

这时期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技术提高得很快,许多的市场参与者被淘汰。

双良、远大、三洋和开利主宰了市场。

烟台荏原和LG同和次之。

远大的直燃机在扩张。

与此同时,电制冷机在更换完制冷剂后,正逐步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

从1998至今,吸收式制冷机面临着电力制冷机的激烈竞争:电力供应增加,一些地区的电价下降。

更甚的是油价却在上涨。

涡旋和螺杆机由于性能和效率的原因越来越受欢迎。

高额初期投入和能源供给的方便性,导致一些客户转向了其它形式的制冷机。

1.1.3、供应吸收式制冷机是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中空调产品。

中国已经成为除日本外的第二大吸收式制冷机的生产国。

国内需求的绝大部分是由国内生产来满足。

出口的数量微乎其微。

但随着双良和远大的海外拓展战略的执行,出口将会增加。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开利的战略。

它已决定关闭其它的工厂而将上海一冷的工厂作为全球吸收式制冷机市场的供应中心。

因此,这也将促进出口。

1.1.4、燃料分析直燃机在中国渐受欢迎的原因是由于不需要锅炉来供暖,因此就节省了成本。

在主要的城市,吸收式制冷机中多数是直燃型的。

在有区域热源的地方还是采用蒸汽/热水型机组。

由于昂贵的油价和燃气管网的建设,燃气已成为直燃机的主要燃料,并且未来的趋势也是如此。

而目前单效的吸收式机组在中国已很少见。

1.2、离心机离心机的市场容量大约在700-1200台之间徘徊。

因为要基于大型的基建项目,而过去2-3年大型的基建项目不是很多,因此离心机的市场也较平淡。

离心机市场的特点是采用水冷和通常大于800kw的大型机组。

市场被美国品牌如约克、开利、特灵和麦克维尔所垄断。

进口机组大约占了整个国内市场的50%。

这个比例是所有制冷机中最高的。

自从1999年电力供应富余以来,封闭性离心机的市场稳定增长。

国内制造的机组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

合众开利已在上海组装和制造封闭式压缩机,并且也采用当地其它合资企业的部件来组装制冷机。

而其它的公司还是采用组装好的进口压缩机。

1.3、螺杆机螺杆机市场正在增长。

因为被认为具有高性能和低噪音,在小于800kw的机型中挤占活塞机的份额。

甚至在大于800kw的机型中,与离心机相比又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所以,螺杆机越来越受到用户和设计院的喜爱。

螺杆机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是近年来对中型制冷机的需求的增加。

在工业领域投资的主体是私有企业和合资企业,他们的工厂大多为中型建筑。

螺杆机组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螺杆机组中多数是水冷型。

但风冷型,特别是风冷热泵机组逐步增长。

日立、大金、约克、特灵、开利、顿汉布什、麦克维尔和吉荣是市场中主要参与者。

不过,大约1/4的机组的进口的。

所有这些厂家都在中国有组装工厂。

日立即将在广州万宝生产风冷螺杆单元式空调机,万宝广州已经生产水冷单元式空调。

还有很多中国当地厂商从Bitzer、Hanbell,Fusheng,Refcomp等公司进口压缩机或用国产的压缩机来设计和组装制冷机。

这些厂商是大连冰山、浙江王牌、上海富田、重庆嘉陵、武汉冷冷机厂等。

意大利品牌如RC、Climavereta、Clivet也较知名。

台湾知名厂商Kuenling也于去年4月在上海建立了工厂。

1.4、活塞机活塞机被涡旋机和螺杆机分割了大量的市场。

并且已退出了家用市场,只在商业和工业领域保持了一些市场份额。

多数机组的制冷量低于350kw,并且热泵的比例也在增加。

开利、约克、麦克维尔和其它国内品牌如大连冰山、南京五洲、吉荣和烟台冰轮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鉴于国内技术的已成熟和市场的萎缩,进口的机组很少见。

1.5、涡旋式Copeland和Danfoss是中国最大的涡旋压缩机供货商。

大多数涡旋压缩机用于单元式空调机。

2000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大约2万台涡旋制冷机。

其中大部分的制冷量为5-35kw,主要用于高级别墅和多居室的公寓。

作为户式中央空调一种主要类型,涡旋机的市场在1999和2000年开始繁荣。

未来几年的情景依然看好。

制冷量大于35kw的机组适用于小型商业领域如办公室、小酒店、剧院等。

这种类型的涡旋机中的大多数实际上是模块化的涡旋机。

只有特灵能提供单台大型的涡旋机组。

2、最近的趋势在中国销售的大多数机组是国内厂商或合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

关键部件现在也本地化了。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凭借低成本和不断提高质量的产品,正在由进口导向逐渐转向出口导向。

2.1、蒸汽压缩型(容积式)制冷机●由于政府的管理和温和的气候,空气源热泵是长江流域市场的宠儿。

冬季用来取暖的燃煤锅炉在长江以南的区域已被政府禁止使用。

因此,包括房间空调器,主要用于制冷,同时也能制热的热泵深受这一地区的喜爱。

热泵能用于取暖,因此就可以省去锅炉。

直燃型冷热水机组的应用也是如此。

●采用活塞或涡旋式压缩机的制冷量为5-10RT的小型风冷或热泵制冷机的大多数用于户式中央空调系统。

制冷量为20-400RT的风冷、空气源热泵和水冷活塞、涡旋或螺杆机主要用于商业建筑。

400RT以上的蒸汽压缩制冷机大多数是半封闭的离心机组。

●由于具有高效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封闭螺杆机正在抢占活塞机的市场。

同时由于电力富余和初投资低的因素也挤占吸收式制冷机的市场。

而螺杆压缩机的本地化可以降低成本。

2.2、吸收式制冷机●在过去电力短缺时,政府对总电力消费进行管制,但也没有对吸收式的销售给于任何特殊的优惠政策。

吸收式的购买是由用户基于他们个人对产品经济性、质量、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的评估来决定的。

●根据行业统计资料,2000年吸收式市场容量大约为2600台(其中蒸汽双效占50%,燃油直燃机占25%,燃气直燃机占25%)。

单效和热水型机组非常少。

●2000年,双良、远大和大连三洋被认为是市场的领导者。

烟台荏原和LG同和的市场份额增加的同时,开利却在丢失市场份额。

2001年政府建立了新的吸收式制冷机组国家标准,其中规定冷却水进水温度从原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