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K
()
(10)(60)
G S
S S S
=
++,试用频率法设
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使(1)输入速度为1rad s时,稳态误差不大于1126rad。

(2)相位裕度
30
γ≥,截止频率为20rad s。

(3)放大器的增益不变。

要求: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并确定有源校正网络各元器件的参数,绘制校正网络电路图;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校正装置的Bode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用MATLAB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2、针对二阶系统,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引入该校正装置后,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稳态误差,开环截止频率ωc’≥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
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3)利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4)设校正装置R1=100K ,R2=R3=50K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源超前校正网络元件参数R4、C 值;
5)绘制引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电路图(设给定的电阻和电容:R=100K ,C=1μF 、10μF 若干个);
6)利用M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并验算设计结果;
7)在Matlab-Simulink 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

要求: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1()(+=
s s K
s W 1.0)(≤∞e
3、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K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
s(s+1)(s+2)
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使: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为10s-1。

v
(2)相位裕度γ≥45°。

(3)幅值裕度L g≥10dB。

要求: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并确定有源校正网络各元器件的参数,绘制校正网络电路图;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校正装置的Bode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用MATLAB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4、某生产过程设备如图1所示,由液容为C1和C2的两个液箱组成,图中
Q 为稳态液体流量)/(3s m ,
i Q ∆为液箱A 输入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Q ∆为液箱A 到液箱B 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2Q ∆为液箱B 输出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h 为液箱A 的液位稳态值)(m ,1h ∆为液箱A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h 为液箱B 的液位稳态值)(m ,2h ∆为液箱B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1,R R 分别为A ,B 两液槽的出水管液阻
))//((3s m m 。

设u 为调节阀开度)(2m 。

已知液箱A 液位不可直接测量但可观,液箱B 液位可直接测量。

要求
1. 建立上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对模型特性进行分析,时域指标计算,绘出bode,极坐标图,阶跃响应曲线
3. 对B 容器的液位分别设计:P ,PI ,PD ,PID 控制器进行控制;
4. 对原系统进行极点配置,将极点配置在-1+j 和-1-j ;(极点可以不一样)
5. 如果要实现液位h2的控制,可采用什么方法,怎么更加有效?试之。

用MATLAB 对上述设计分别进行仿真。

(提示:流量Q=液位h/液阻R ,液箱的液容为液箱的横断面积,液阻R=液面差变化h ∆/流量变化Q ∆。


5、下图示为一个倒立摆装置,该装置包含一个小车和一个安装在小车上的倒立摆杆。

由于小车在水平方向可适当移动,因此,控制小车的移动可使摆杆维持直
立不倒。

2
====。

M kg m kg l m g m s
1,0.2,0.5,10/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研究该装置数学模型,建立该装置的传递函数(以u为输入,θ为输出);2)、用根轨迹或者频率方法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用BODE图求出系统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

3)、设计PID控制器控制小车使摆杆维持不倒,并利用MATLAB语言仿真,画出摆杆角度和小车位移的动态响应曲线;改变PID控制器的参数,讨论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6、磁浮球实验装置
磁悬浮实验系统是研究磁悬浮技术的平台,它主要由铁芯、线圈、红外光发生器、位置传感器、控制对象小球和控制器等元件组成。

它是一个典型的吸浮式悬浮系统。

系统开环结构如图1所示。

图 系统开环结构图
其中已知, ①电磁吸力:
()()22
20
222⎪⎭
⎫ ⎝⎛-
=⎪⎪⎪⎭


⎛=
x i AN x i AN μδμδδδx
x x i,m W =x i,F 式中:0
μ——空气磁导率,m H /4-710=0
⨯πμ
A——铁芯的极面积,单位:m 2 N——电磁铁线圈匝数
x ——小球质心到电磁铁磁极表面的瞬时气隙,单位:m i ——电磁铁绕组中的瞬时电流,单位:A 由于上式中A 、N 、0
μ均为常数,故可定义一常系数K
2
2
AN K μ-=
则电磁力可改写为:
②电磁铁中控制电压与电流的模型
电磁铁绕组上的瞬时电感与气隙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2x i ⎪⎭

⎝⎛=K x i,F
图1-2电磁铁电感特性
电磁铁通电后所产生的电感与小球到磁极面积的气隙有如下关系:
()a x 10L
1
=L x L +
+
由上式可知 ()0L 1
L x L 1L +<<
又因为 0L 1
L >>
故有: ()1L x L ≈ 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dt
t i d L
t Ri dt
t i x L d t Ri dt
t m d t Ri 1+≈+=+
=ψt U 式中: L 1——线圈自身的电感,单位:H
L 0——平衡点处的电感,单位:H
x——小球到磁极面积的气隙,单位:m i——电磁铁中通过的瞬时电流,单位:A R——电磁铁的等效电阻,单位:Ω ③系统物理参数
本实验系统实际的模型参数如表1-1所示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研究该装置数学模型,建立该装置的传递函数;
2、用根轨迹或者频率方法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用BODE 图求出系统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

3、设计PID 控制器控制电磁铁能够悬浮在空间,并用matlab 建立模型进行仿真。

参数 值 参数 值
m 30g *0x 10mm R 16Ω *0i 0.78A L 1 42mH *K 225/10842.4A N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