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小儿积食小儿疾病,也分为常见病与危急重症、遗传性疾病。
此处,儿科是以常见病为主。
这里面,最为常见的有三大类: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消化系统疾病(胃痛、积食、腹泻)、过敏性疾病(湿疹、荨麻疹、鼻炎)。
临床上,不难发现:一些久病、难治疾病,基本上与脾胃有关,而小儿容易感冒发热、反复咳嗽、过敏等疾病,都会与积食有关(例如食积寒热、食积咳嗽这些病名)。
所以,小儿无大病,积食多为患;脾胃后天之本,小儿诸病之源。
因此,今日专门讲解小儿积食的问题。
认识“积食”积食,也就是“食积”,属于古人所言的“九积”之一“九积”:食积、酒积、气积、涎积、痰积、癖积、水积、血积、肉积。
积食,如果从字面上了解,就是食滞不消,日久成积。
最早对此病有所认识的,是《诸病源候论》,其里称为“宿食不消候”、“伤饱候”。
这里面,注意一下“伤饱候”。
候,就是征兆,表现伤饱,就是饮食受伤,吃得太多太有立体感了,相当给力。
讲得更加通俗一点,就是相当现代医学的“消化不良”。
但是,绝对比“消化不良”更具有整体性,显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个体化!!!对于“积食”的定义:目前在教科书上的是: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肠胃、脾运失司。
临床当中是以不食乳食、腹胀、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
但是,根据临床,个人将其做出修改:因小儿先天中焦虚弱,加之后天喂养不当,内伤乳食,中焦失司,浊气留积胃肠所引起最常见的病证。
1、定义的认识(1)先天中焦虚弱此处,关键在于“先天”。
什么是“先天”?简单来讲,小儿分娩之前,都称为“先天”,也就是胎儿进入产道之前。
“先天中焦虚弱”,本质也就是先天禀赋不足,只不过此处特指中焦而已,重点在于“寒”。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怀孕前:夫妻一方(女方多见)或者双方是寒性体质,也就是体寒。
先天禀赋,此处讲的是体质禀赋,最多见的就是寒性体质与过敏体质。
说到底,过敏体质绝大多数是寒性体质。
B、怀孕时:此时问题在于母亲。
如果孕妇体质本来就是寒性体质,此后小儿绝大多数是“寒”。
如果孕妇在于怀孕期间,过度食用生冷(饮料、水果)、肉类,也会导致日后小儿寒体。
西医有“幽门肥厚性梗阻”这种疾病就是喂奶时就吐奶,而且很有特点:他不是马上吐而是过一段时间再吐。
吐的都是蛋花状有点凝固的奶。
实际就是小孩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身体发育出了问题造成这个幽门肥厚。
其本质也是寒性体质的问题。
在这里,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体质,是不是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畏寒肢冷、四逆,多喜温暖;神疲蜷卧;腰腹虚冷而痛,但喜温喜按;脉沉、微、弱,或者弦、紧、濡。
若是中焦,则是胃脘部胀满不适,或者疼痛,或者恶心呕吐,嗳气呕逆之类。
因此,母亲很关键,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小孩。
所以,一对母子,一定是息息相连,一个家庭也是如此。
《周易》里面,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后天喂养不当后天,就是小儿出生之后的问题。
在人体脏腑方面,脾胃就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人的后天就是依靠饮食、依靠脾胃。
若是小儿先天不足,往往可以通过后天调理来改变身体状态,这就是以后天养先天。
至于小儿喂养不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A、母体体寒:因为母体寒,其乳汁也是偏寒,则不合适母乳。
因为小儿食用,也是相当于食用生冷。
若是其伴有严重的瘀血证候(面部多斑、口唇色暗、紫,舌质暗或瘀斑、瘀点,舌底脉络曲张明显),那母体的乳汁更是含有大量浊气,更加不适合喂奶。
B、喂养不当:往往发生于添加辅食或者断奶之后。
例如过早添加辅食,或者辅食添加错误。
或者饮食不规律,或者饮食不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或者五味过度(偏食)、或者吃零食,或者奶类、水果、肉类过度等等问题,都应该会损伤中焦。
还有一点,其虽然不属于喂养方面,但也是病因,往往与疾病医疗相关,所以需要讲明。
例如,小儿感冒发烧而经常使用抗生素、输液、退烧药(美林、泰诺林等);例如,经常认为小儿“上火”,给予清热药物“清火”;例如,小儿大病、急重病(腹泻)治疗不当。
(3)内伤乳食,中焦失司中焦,为木土之地。
土,就是脾胃、肠;木,即是肝、胆。
脾主运化(吸收),胃主腐熟、受盛(消化),肝胆主调节。
所以,饮食入胃,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输送,是经过中焦多方面共同协调的结果。
若是小儿先天中焦不足,加上后天喂养不当,那就会导致“内伤乳食”,最终是“中焦失司”。
所以,中焦内伤乳食,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结果。
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人拉车,他只能拉动一个人,结果,车上跳上三个人,那这个人就要使劲拉,一使劲不就伤着了,那在我们人体也一样我们的脾胃也会伤着。
“中焦失司”,主要体现在木土失调(神志变化)与脾胃失司(运转弱以及升降失常,例如能食、便秘、腹泻等)。
(4)浊气留积胃肠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吸收与转输全身,而其中的糟粕(食物残渣)就会绝大部分排除体外,一小部分残留在胃肠。
如果患者“内伤乳食,中焦失司”,就会使得精微物质减少,反而糟粕多,并且“留积胃肠”。
需要注意,此处说“浊气”,其除了食物糟粕之外,还包括人体自身产生的水、湿、痰、饮,瘀血,寒气等各种毒邪。
所以,虽然定义为“积食”,实际上是多种浊气在胃肠的留积。
2、病机变化与病理因素从定义上可以看到,此患者的最基本病机就是“中焦失司”,是中焦不足,加上后天失养导致的中焦损伤,共同的结果。
所以,其含有“中焦运弱”与“中焦虚损”两方面。
在病理产物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食物糟粕。
但是,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疾病的病机也是如此。
因为小儿中焦,若是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损伤,那么不管是禀赋父母的寒性体质,还是后天导致的,那么,体内的寒邪是存在的,如果在中焦,称为中寒;因为寒邪性冷,容易凝聚津液,或者是中焦不能运化、气化体内的水液,此时,就会变成水湿痰饮;若是影响营血,就能造成瘀血。
因为中焦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所以,也会导致小儿气血不足。
若是长期如此,“郁而化热”,积食、水湿痰饮、瘀血就会化热,形成热邪。
所以,小儿“积食”病,在病机变化上多数以寒湿为主,夹有热;但是,也会有部分小儿,因为热邪太盛,形成以阳热证为主,但是调整寒热之后,患儿仍以中焦虚损为主。
同时,新发的,往往是实证为主,而久病者,则是虚实夹杂,也有部分是虚证为主。
3、临床症状A、常症:酸、臭、胀、热小儿其基本病机为“中焦运弱”与“中焦虚损”。
若是脾主运化失常,就会出现胃胀、腹胀,有的时候是肉眼可见:肚子鼓鼓的,如果有热,则是腹部温度高(趴着睡觉),大便干结或者便秘(转运弱),有的时候腹泻(清浊不分,酸,若是有热,则是臭);若是胃的腐熟受盛失常,就是纳少或者纳呆,伴有嗳气、呃逆,如果有热,则是多食、口臭。
在舌苔方面,多厚腻苔或者花剥苔(甚至地图舌)。
此时,若是病机以寒湿为主,阻滞阳气,不能温润机体,则是面色青白,以鼻唇周为主,无光泽,手足凉,以足冷为主,平时大便多不成形,小便色白。
舌质淡或者淡红,苔白。
脉缓弱,或沉,有的弦紧。
若是以阳热证为主,热邪充斥胃肠,则是贪凉喜冷(踢被子),口臭、怕热、汗出,手足心潮热,大便多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B、变症:积食病久,面貌多样——对健康影响很大a 积食发热因为长期以来,浊气留积胃肠,日久化热,热邪越来越盛,就可能导致反复发热。
此种发热,多为低热或者中热,很少看到高热。
若是突发的高热,则多为感冒。
所以,此时一定要区别积食发热与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突发性,多数高热,手背热为主,伴有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b 烦躁不寐因为积食,导致内伤乳食,中焦失司,其可以表现为木土失调。
木气失调,则神志变化,例如心烦、脾气急、躁动不安,夜间不寐(翻来覆去),甚至哭啼惊恐。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土弱为主,虚寒证候另一种是以土热为主,多因热,扰乱神魂。
c 易感外邪因为中焦虚损,气血生成不足,那么卫外的营卫(正气)就会不足,能防御外邪入侵,小儿经常反复感冒、甚至咳嗽。
有的一月一次,有的一周一次。
此种小儿,多数存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或者慢性扁桃体炎(气血虚,夹有痰湿),或者腺样体肿大,或者夜间盗汗明显。
d 生长迟缓本是先天中焦虚弱,加之后天乳食不断损伤,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不长肉、不长高),多皮肤干燥粗糙、松散感,面色萎黄,口唇色白,少气懒言。
也有的小孩容易汗出、盗汗。
e 过敏性疾病因为浊气留积胃肠,不易排出,若是堆积于体内,多发过敏性疾病,如鼻炎、湿疹、荨麻疹之类。
f 乳肝综合征若是发于婴儿、新生儿,则是寒湿阻滞,胆汁外泄,形成黄疸。
g “疳积”此为积食的严重状态。
是因为中焦亏损,寒湿、瘀血、郁热凝结,气血严重亏虚而形成。
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为主要表现。
无“积”不成“疳”。
积为疳之渐,疳为积之重。
三、“积食”诊断1、满足基本常症:酸、臭、胀、热。
特别是酸、胀两症。
2、有“食伤”病史。
3、如果是西医检查,则是大便检查可能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四、治疗原则对于积食的治疗,其总的法则就是调中焦,稍清热。
其调中焦,是运、建为主;稍清热,是对心肝或胃肠(阳明)。
但是,一定要辨证小儿目前的证候状态,特别是寒热、虚实。
若是寒湿之证,则以温和渗湿之品为主,反佐清胃;若是阳热证为主,则是清热、除湿、消食为主。
若是气血虚为主,则是调和脾胃,稍养气血,不可滋补,伴有虚热,可稍稍清热。
五、辨证论治(汤剂)对于食积的治疗,中医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其途径甚多,如汤剂、丸散、推拿、刮痧、针刺、艾灸等。
根据食积的形成时间长短,有新、久不同。
若是新形成的食积,采用外治法多能获得良效,例如推拿、刮痧、药囊等。
但是,若是小儿虚弱,或者久病,则是以汤剂为主,辅以外治。
1、常用药症A生白术《神农本草经》:“白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作煎饵。
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小儿用量是10到20克B藿香辛、微温。
《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小儿用量是10到20克C淡豆豉性味:甘、咸而酸、微苦,微温。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息,两脚疼冷。
《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
《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
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
”此品,微温,发酵而来,主寒证与湿证。
其能散、能泄降。
入太阳,则主散,治“伤寒头痛寒热”,为芳香之物,故能治“瘴气恶毒”;入里(特别阳明与太阴),能涌泄湿邪,合栀子则可涌泄阳明中上焦湿热,治“烦躁满闷”,若是直入三阴,则能降逆寒饮,治“喘息”,若是拔除湿邪,使得津血得通,两脚自暖,故治“两脚疼冷”;因为发酵之品,故有消食之功,调理中焦,治疗“虚劳”。
所以,豆豉为通达内外之品,善治湿邪。
用量是15到20克D生大黄《神农本草经》:“味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