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1我国翻译史一瞥:A history of about 2000 years:[the Zhou Dynasty(周朝)-→ the Eastern Han Dynasty(东汉)-→ the Later-Qin Dynasty (符秦)-→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隋唐)-→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 the 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after the year of 1949(解放后)。
我国传统译学产生于六朝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发展于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成就于五四运动,并一直延续至今,历经2000余年,翻译成果丰厚,名家辈出,有古代佛经(Buddhist Scripture)翻译的安清(东汉)、支娄迦谶(东汉)、鸠摩罗什(符秦)、释道安(东晋)、玄奘(唐)等翻译大师,还有近代文学、社科翻译的徐光启(明)、林纾(清)、严复(清)等,一直到现代的鲁迅、瞿秋白以及当代傅雷、钱钟书等等,其翻译史大致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或清末民国初期的西学翻译、五四至新中国建立的新文学翻译,以及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大发展这样五个时期。
但译论主流上基本上按“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线索展开,特别是上世纪“五四”以后到七、八十年代,基本都是围绕“直译”与“意译”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形成了以鲁迅、矛盾为代表的直译派和周煦良、王佐良、许渊冲等人为代表的意译派,以及1)安清(东汉):西域安息国人(今伊朗) ,翻译30部49卷佛经,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之一所译经文质朴不俗,被誉为我国翻译直译派鼻祖,无译论。
2)鸠摩罗什(符秦) ,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他组织门徒译经,共译出35部294卷。
他的译文准确流畅优美生动,在僧俗间广泛流传,如《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等,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合称四大译师。
3)释道安(东晋) :从事佛经翻译活动,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即译文失真,具体是指中文和梵文,句式顺序颠倒,译文须调整;梵文质朴,为传播考虑,译文须文雅;梵文啰嗦,不断以散文、韵文重复相同意思,译文须删除。
三不易指翻译艰难,具体是:既要求真,又要合俗;佛学深奥,不易领会;去古久远,无从考证。
他主张直译,力求存真。
4)玄奘(唐):唐代高僧,我国佛经翻译巨匠,西行印度求学研究佛经,往返17年,行程5万里,历尽艰辛,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传奇人物。
他载誉回国,携带梵文经典650余部,数量之多、品类之富,空前未有。
一生主持翻译经论75部,1335卷,还将我国《老子》、《大乘起信论》等经典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第一人”。
同时,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和“五不翻”的论述。
所谓“不翻”,就是用“音译”,即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宣传佛教需要的场合这五种情况“不翻”。
例如,“般若”一词显得庄重,译为“智慧”就显得浅显了,强调翻译既需要忠实准确,也需要通俗易懂。
5)徐光启(明):虽身居高官,却不忘忧国忧民。
治学上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于国于民毫无使用价值的理性之学,对农业、水利、测量、历算等科学领域悉心钻研,并参与译述西学书籍,如《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为首开中国科技翻译重要译家之一。
6) 林纾(清):林纾是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与魏易、王庆骥等人通过口译,翻译一百六十多部小说,其中六十多部是世界文学名著,有英、法、美、德、俄、希腊等十多国家的作家,如小仲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狄更斯、司各得、易卜生、伊索、笛福、雨果、哈葛德(Haggard)等。
《巴黎茶花女遗事》:一日,友人王子仁突然提出要与他合译一部书,林纾不懂外语,以为王子仁在和他开玩笑,便一笑了之。
王子仁却认真地说:你不必过虑,我把西文原文用中国话说出来,你只要录下来润色即可。
林纾便答应了。
王子仁向林纾讲述了小仲马的《茶花女》的故事。
这部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正合刚遭丧偶之灾的林纾之意,于是两人开始合译此书。
王子仁手拿法文原版《茶花女》,从容口述大意,林纾以文言笔之于纸,速度惊人,且脱手成稿。
“耳受而手追之,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六千言。
”(郭沫若盛赞为“运笔如风落霓转”),译着译着,林纾和王子仁不知不觉地融入书中,“译到缠绵凄恻处,情不自禁,两人恒相对哭。
”一部文字优美的译作就这样诞生了。
1899年正月,《巴黎茶花女遗事》初刊本在福州发行,士人争相阅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巴黎茶花女遗事》先后出版的有十多个版本,共再版二十多次。
当时的报纸、杂志及私人日记、文集常常有人吟诗赋词,赞誉此书。
名作家邱炜萲赞扬说:“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费匠心,好语穿珠,哀感顽艳。
”英敛之一口气读完此书后在日记中写道:“灯下阅《茶花女》事,有摧魂撼魄之情,万念灰靡,不意西籍有如此之细腻。
”包笑天回忆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的情形时说:“哄动一时,于是乃有人称之为…外国红楼梦‟”。
严复赞叹道:“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钱钟书认为,林纾虽然经常漏译、误译,但后来他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
林纾对原作除了繁删外,还有增补的作用,功力甚至胜过原作的弱笔或败笔,得出“宁可读林纾的译本,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的结论,理由是“哈葛德的原文很笨重,对话更呆蠢板滞,尤其是冒险小说里的对话,把古代英语和近代语言杂拌一起。
……林纾的译笔说不上工致,但大体上比哈葛德的轻快明爽”(钱钟书,《七缀集》, 1964)。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
”文学家周作人先生也曾说过:“他(指林纾)在中国文学上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
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
……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
他所译的百馀种小说中当然玉石混淆,有许多是无价值的作品,但世界名著也著实不少……”7)严复(清):我国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中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第一人。
先后翻译十多种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民学著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纪实他的“八大社会科学名著”,例如《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法意》等,是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第一人。
尤其是他提出的“信达雅”三字诀的翻译标准,树立了他在中国译界的崇高地位,至今鲜有人及。
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就是说,“信”固然是首要的,但理解了不能表达或表达不好,信而不达,等于不译,在这种情况下,“达”就成了最主要的了(“则达尚焉”),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是严复为20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至今仍被奉为译学经典。
4. 2我国传统译论主要观点在我国传统译论中,其中极具影响的要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现代鲁迅的“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当代傅雷的“神似”说(the notion of “Spirit Alikeness”)、钱钟书的“化境”说(the notion of Sublimation),以及当今许渊冲先生的“竞赛论”(the notion of Rivalry)和“优势论”(the notion of Advantage)等等。
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达意”,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严复)。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恺彻未到此时,此间有何景物。
……林语堂认为,这“三字诀”就是指“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例如译文译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文求其必信必达之外,“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但现在通常把它阐释为“保存原作的风格”。
有人认为,严复的“三字诀”换言之就是“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格得体”。
2) 鲁迅的译观:鲁迅共翻译西方十四个国家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包括俄、日、英、法、德、奥、荷兰、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不同作家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总字数达三百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