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古诗文赏析(含答案)

八年级(上)古诗文赏析(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期末复习专项练习——古诗文赏析一、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岳”的是____岳____山,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_________的气势和_________的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_。

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_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3、颔联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______”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___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____;"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5、"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6、《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颈联是____ ,尾联是_____。

(选“近望、细望、远望、俯视”填空)7、诗的首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尾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8、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雄伟抱负飞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0、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11、"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12、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1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4、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5、选出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A、一二句写远眺之色。

以距离之远近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三四句写近望之势。

着一“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特设泰山奇景: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五六句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只见一只眼眶受伤的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瞭望之专注。

D、七八句写企盼登山之情。

似写登山,实为明志,巧妙地以脚16、请写出最后一句诗的含义、情感及哲理。

二、赏析《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此诗时,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

国家_________,家人_________,眼前的春景让人感触丛生,沉痛的感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诗歌的前四句写景,都统在__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_____及_____,由大到小,由山河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

3、诗中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移情于物,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感时伤怀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5、本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手法,写出了_________的情形,因而显得极其珍贵,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美好感情。

6、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A、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伤乱思家之情,睹物伤情,由家及国,由己及人,感情沉郁,富有感染力。

B、第一联形象地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凄凉景象: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人民稀少,长草遍地。

C、第二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倒装的句式,概括诗人忧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D、最后两联道出了诗人的企盼:烽火不断,道路阻隔,要得到家人的一本书,又谈何容易,日思夜想,头发都白了。

7、从炼字的角度品味“深”字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8、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从语言或内容上做一点赏析。

9、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单独赏析“家书抵万金”一句。

11、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2、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14、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

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

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

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三、赏析《石壕吏》(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2、衰()3、泣()4、咽()5、逾()6、戍()7、裙()(二)、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三)、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附书至()2、新战死()3、未去()4、犹得备晨炊()5、老翁逾墙走()()6、死者长已矣()7、泣幽咽()8、老妪出门看()9、听妇前致词()()10、天明登前途()11、室中更无人()(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 戌()______ 戎()______(2)衰()______ 哀()_____ 衷()______(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七)、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九)“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十)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十一)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赏析《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解释下面词语1、南山:()2、稀:()3、兴:()4、荒秽:()5、荷锄:()6、狭()7、草木长:()8、沾:()9、足:()10、但:()11、愿:()12、违:()(二)、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本诗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四)、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五)、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六)、“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答:(八)、“盛”和“稀”是两个形容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三、四句中表明时间的词是什么?诗人为何要点出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赏析《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