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之思考:记得三年多前,我一进芷兰,走上讲台,就想:我一定要上好每一堂课,把每一堂课当公开课一样准备。
罗先文主任曾跟我说过,如果新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那么一定会进步得非常快。
我觉得他讲得非常有道理。
因为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的整个过程的思考与总结。
有这样一个过程,那么教学就是清晰的,而不是盲目的。
有总结并及时修正方法,才会有不断地进步。
我想:教学反思首先表现为自觉性。
如果我们教师想站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荷塘月色》教学反思《荷塘月色》意蕴深厚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了。
教《荷塘月色》,多数老师习惯把鉴赏、品读集中于文中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不足之处,是往往把它作为单一景物来赏析,即分为“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且多从修辞角度品写景之妙,目中只有景,而忽略景中人之心境。
是夜之月只是朱先生之月,是月之荷也只是朱先生之荷。
试想,换另一夜,朱先生所见必是另一番荷塘月色。
未理解这一点,所谓情景交融,终隔了一层。
那么,是夜景中之人究竟有何心境呢?教学参考书大都把《荷塘月色》中朱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为切入点,并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当然是有道理的。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的清华园,南方血雨腥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也在分化。
像朱先生那样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这是处“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者之低谷的时代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面对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因此,朱先生通过文章表达自己苦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若将朱先生的苦闷仅归于“黑暗”现实,是不全面的。
《荷塘月色》是作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欣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与其说眼前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不如说他在构造心中渴望的“梦”。
尤其朱自清是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像他那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共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必然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中。
《荷塘月色》所表现的苦闷不仅有政治性的,也有伦理性的。
至写本文时,朱自清已有六个儿女,“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他养活,他便陷入了人生担荷过重的生存境况,而家中又常生龃龉和矛盾。
从《背影》可知,1920年后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惨淡。
朱自清月薪的一半寄给家里,但还是不能满足父母要求。
妻儿生活在家中,倍受折磨。
因为穷,家庭失和,为减少矛盾,节约开支,朱自清从杭州一师回到家乡任扬州八中教导主任。
由于庶母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能领取,被直接送到家里。
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另组小家庭。
因此,朱自清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也可理解为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
当然,伦理自由,并非与政治自由没一点联系,但那是比较间接的、次要的。
无论政治原因、“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原因,还是家庭失和的伦理原因,都应是外在的、间接的,或说是导致苦闷的诱因,真正原因还在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人天生就是孤独的动物。
人类生存的这一必然矛盾,是“孤独”产生的根本原因。
屈原走在汨罗江畔时,他心中也一定满是孤独。
以统一天下、振兴楚国为己任的屈原,纵有内政、外交才能和对楚国的耿耿忠心,怎抵谗佞小人冷箭和中伤?眼看祖国被强秦欺凌甚至灭亡却无能为力,他心中怎能不悲愤、无奈和孤独。
有人因孤独求同望断肝肠;有人因孤独痛苦难觅出路;有人则可能寄情山水,到大自然的宁静中去感受自然的细腻和优雅,体味人生“孤独”的矛盾,感悟生命过程的深刻和复杂。
只要我们面对生活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故都的秋》教学反思这是第三次讲《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以前老是跟着教参跑,一直找不到要点和特色,这次似乎有些新发现。
对于学生来说,《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文章传递的美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有较大的距离。
最大的难题在于“悲凉”与“衰亡”如何成为一种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就把教学目标定为“体会另一种不同的美,填补学生某些审美经验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审美、审美修养”为切入点。
“美”经常主观的,这就需要从理清写景状物散文的“物-我”关系入手。
通过作者所选择的物象及其特点来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点,并以此体察作者心灵世界。
方法有两点,一是宏观上的,要“把握结构、理清思路”;一是微观上的,要“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宏观把握相对容易,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结构比较清晰。
全文14段,首尾两段分别互相照应,构成一个圆形结构。
中间10段具体描写秋景,分别写“秋晨、秋槐、秋蝉、秋雨、都市闲人和秋果”。
第12段的议论、抒情是在对秋的具体叙述后自然引发的,归入前一部分应该比较合理。
微观的文本细读主要两个层次,一是语言形式与情感关系方面的,一是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方面的。
语言形式和情感关系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同的语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种隐喻或表征。
比如首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是一个变式句。
常式句表述为“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这样的变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强化。
再如“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一句。
这里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里面,一方面“从杭州至青岛”、“更要从青岛上北平”把他的行踪叙述得很“啰嗦”;费尽周折无非是“不过想品味秋”。
费尽周折的行程,原来只为了一个小小的目的。
强烈的对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对于“秋”的极大向往,极大的向往也就传递出作者对秋的深深感情。
文章中还有其它诸如此类的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对于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处的。
“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点、个性化的景物与感情的关系就不好理解了。
这篇文章写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个性鲜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蝉声”等等。
所有这些景物不仅仅如作者自己说的是“悲凉”,它们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衰亡”或“即将衰亡”。
现实的景物是连续不断的,之所以要选取这些景物,肯定是这些景物与“我”的内心有某种的契合。
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
所以,我们普通人都会赞美生命的生机蓬勃。
可是,这里却是向往“悲凉”和“衰亡”,“悲凉”、“衰亡”倒成为一种美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
从道理上说,我们对于美的体会,或者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某种外物是“美”的,肯定是这种外物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满足和愉悦。
前文说过,一般情况下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孙绍振教授分析这篇文章时有一句话:“凡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发内心欢愉的体验,直面生命的衰败,启示生命的周期,逼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
”这的确非常有道理,衰亡也是一种生命的启示,让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存在。
但我觉得似乎还不够,所以便引用弗洛伊德的学说。
他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的源动力,不光有“求生”的本能,还有“求死”的本能。
也就是说,在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某种“求死”的倾向,而这里的外物的衰败恰恰激发了人的这种意识,让我们的“向死”的本能得以某种程度的满足,也就引发了美感。
当然,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太难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困难。
我们可以用三种层次来判断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内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体验。
前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也是一堂语文课要求全体同学都应该达到的目标;但第三方面却非常不容易。
随便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不能深切体会(是“体会”,不是“理解”)到那种感觉。
比如什么是“清”,什么是“悲凉”,什么是“落寞”?为什么这些感觉是一种美?曾经体会到这种美感吗?能不能假设一个情境来体验体验?确实好困难,我相信一般人都觉得不容易。
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艺术的感觉。
我总认为,语文难的地方不在那些“实”的知识与能力,而在于这种“虚”的思想与情感。
当然,这种虚的艺术感觉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奠基,是不断“熏染”出来的。
所以得一天一点积累,一天一点感悟,得慢慢来,急不得。
《囚绿记》教学反思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
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氓》教学反思《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自觉实践学校课题所提出的“生命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1、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3、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
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
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