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ppt课件
(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 与腑有表里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 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 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 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 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 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是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 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经脉
经 络 系 统
十 二 经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浮 络 孙 络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 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 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 正经。
第二节 腧穴
1. 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 “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 治疗施术之所。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 分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 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 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 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针灸学(第七版)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 为基础,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作用于腧穴,用以防 病治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学、刺灸方法 学和临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 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 要分支。针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操作方便 等优点。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 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日益成熟。明 代成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 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 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手三阴从胸走手,手 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头 胸 足 手
十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 接。 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经组成 一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 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胸
手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 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 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足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
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 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 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 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 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 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命名 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 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 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1)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于肢体内侧 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 阴阳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 脏腑的名称。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 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 肢的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