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众心理的论文

从众心理的论文

从众心理的论文范文一:论大学生从众心理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本组随机调查了100名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在校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前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 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 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恋爱从众。

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

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

上网从众。

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

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主观因素。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

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

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

其次是客观因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

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

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

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

二社会流行的影响。

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

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

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

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

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

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

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

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

二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

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

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

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三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

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

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

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

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四被动从众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只会是退化自我真实性格与实力,使其独特失去价值。

被动的从众带来只有迷茫和无措。

四.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心理的意义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对大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大学校园整体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消极的、错误的思想观念。

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迷茫的情绪,研究从众行为可以更好地去接触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理性从众而减少盲从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

从众行为的有效调控更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浓重大学校园内的学术氛围,高校能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从众心理人皆有之。

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

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范文二:社会心理学论文-从众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在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同班同学或老乡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