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液十大安全目标

静脉输液十大安全目标

静脉治疗护理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输液病人,药物发生错误
1.建立及落实输液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上报程序,护士能自觉执行
这些制度和程序,及时报告输液的不良反应,并登记在静脉输液反应本上。

2.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核对病人时至少采用两种以上辨别病人
身份的方法,根据静脉输液查对流程,使用退热药流程指引。

夜班,药师不当班时,由一名护士检药,另一护士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配药,并在静脉输液单右下角核对处盖章。

3.定期进行输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护理质
量的改进。

目标二:提高输液留置针的安全性及留置针的维护
1.首先医院要提供安全的医疗装置,自动激活型安全留置针。

2.输液留置针要通过培训,使留观病房的护士掌握留置针的正确使
用及维护,保证输液的安全。

3.护士对留置针使用后应填写留置针护理单,可以准确观察病人,
留置针的情况。

静脉输液查对流程收药登记者
贴瓶签者
配药者
注射者
留置针使用及维护工作指引
1.进针部位皮肤消毒:直径〉5cm
2.进针穿刺成功后再次消毒针眼及周围皮肤后,用胶布及敷料固定,注意固定针柄的胶布不可触及针眼处。

3.敷料:隔两天换一次,遇湿、脏、松动时,要随时更换
4.肝素帽:接针前检查,封管拔针前检查,有松动及时旋紧。

5.封管:速度不易过快,匀速边推边退,使整个留置针管腔内充满肝素液,静滴下列药物需封管时,先用0.9%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肝素钠封管:红霉素、头孢美唑、氨苄青霉素、左氧氟沙
星、碳酸氢钠、V C、KCL、地塞米松、来比林、琥珀酸钠等。

6.拔针:先用干棉签拔针,5分钟后用碘伏消毒针眼处,盖输液贴,告之不要泡水弄湿,第二天可去掉敷贴。

7.肝素液配制后4小时更换。

8.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有无发红,皮疹,询问有无发痒等过敏表现。

目标三: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
1.药物的配置:配置半小时前停止清扫,环境符合要求,使用净化
台或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完成配药工作,净化台工作完成后及时擦干净,并消毒30分钟,每日二次。

2.采用密闭式输液,禁止使用开放式输液,所有输液必须配有终端
过滤器。

3.规范输液配伍管理,同时添加几种药物时要先确认药物,问有无
配伍禁忌,不确定时及时稳中有降药师求证,无配伍禁忌方可配药。

4.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认真检查输入液体质量、透明度、溶液瓶有
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晰及有效期等。

5.改进安瓿的切割与消毒: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安瓿锯痕长为
1/4周,开启安瓿前对折断的部位进行消毒。

6.避免加药时使用过粗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采用9号针头或侧孔
针头加药,并严格执行1人1个注射器,不能重复使用。

7.采用正确方法抽取药液,配置溶媒时,针头应浸没在液体里推药,
减少和避免药物泡沫的产生,输入药液最好现配现用,避免污染。

目标四:穿刺部位的正确选择及注射部位维护。

1.主动评估病人,根据病人病情,治疗方案,药物性状正确选择血
管及输液针头。

2.一般采用手足背静脉输液,选择对患者限制最少的部位,在输液
区长期输液如肺炎、胃肠炎等,2岁内的小儿,应有计划地自远心端至近心端选择血管,血管破坏多时,可采用头皮静脉逆行输液,食指根部穿刺,适用于肥胖婴幼儿、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小静脉穿刺,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慢性肝、肾功能衰竭、伴有水肿的患者,应选择肢体内侧血管。

3.对刺激性大、毒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选择直、粗、弹性好的血
管或者中心静脉。

4.静脉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
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针头的长度,进入血管的针头越长,对血管壁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针头进入血管短的可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5.穿刺成功后应选择“S”型固定法,可有效防止脱落和牵拉。

6.输液完毕拔针时,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端超过皮
肤针眼,使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被压,切勿用力按压血管拔针,导致血管机械性损伤,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后,指导患者稍加力量按压2-3分钟,可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并保护了血管。

目标五:提高输液速度的准确性
1.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治疗及药液性质等进行合理调节。

2.静脉输液速度一般以手动流速控制装置调节,成人40-60滴/分,
小儿20-40滴/分,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

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3.若病人年龄、状况和治疗对输液速度要求较高时,应当用电子输
液设备(输注泵、输液泵),选择电子输液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安全性能并定期检测设备性能,使用输液泵时应根据输液泵的使用操作流程工作。

4.加强输液区的巡视及做好床边交接班,做好患者的输液速度的健
康宣教,勿随便调节,确保输液安全。

输液泵使用流程:




目标六:职业安全防护
1.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分期分批
对护士进行培训,增强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
理人员应加强手卫生,正确戴口罩,护士操作时口罩遮住口鼻,潮湿后立即更换,正确配置药液及消毒液,并正确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3.改善工作环境,合理排班,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持续质量改进,
增加护理安全保障,加强急诊各项抢救仪器的使用培训,使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减少自身伤害。

4.加强对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医院的管理者
要加强对急诊护士的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护士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以适应急诊的职业环境,将心理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职业暴露上报流程: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护士针刺伤
1.建立及落实预防针刺伤安全指引,应急预案及上报制度与程
序,护士知晓并能自觉执行这些制度和程序,及时报告及处理针刺伤事件。

2.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护士掌握防范意识与技能。

3.建议使用无针系统,医院要提供安全的医疗装置,自动激活型
安全留置针,自动回缩针头的注射器。

4.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所有受血液污染的一次性或
锐器应弃于不透水、防刺穿、防打开的安全容器中。

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应急流程:







目标八:药物外渗的处理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等给予热敷即可,常用湿热
敷,热水袋,湿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也可给予25%-50%硫酸镁或75%-95%酒精热湿敷,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可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用土豆片在肿胀部位外敷,肿胀消退速度快,疼痛也随之消除,无副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性高。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
红肿炎症反应,都应立即采取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再做封闭治疗,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1ml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封闭,封闭范围应超过渗漏部位3cm,采用环状皮下注射方式。

如无相应解毒剂选择地塞米松5mg加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做好渗漏的情况记录。

3.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有
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也可用0.9%生理盐水5ml加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流程:





目标九:输液不良反应的处理
(一)发热反应
1。

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
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防治方法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

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二)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