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模式及其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模式及其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模式及其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2、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再如建构主义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包括: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还有协作式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

还有探究型教学策略等等。

3.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一般的教学方法应该有以下的几种: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实验法、练习法等。

联系: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规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

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

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而教学策略则较灵活,具有一定的变性,可随着教学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变动。

二者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和学的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到教学策略支配。

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操作性的东西,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广于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第一,提出问题:学生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

探究式教学开展的前提是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

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

不管怎样,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个“问题”,必须具有探究的意义,具有操作的可能性。

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问题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符合学生能力。

第二,收集材料:学生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问题中的作用。

学生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需要数据、材料、事实、理论对其解释观点的证实。

学生积累材料、搜集论据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

第三,形成解释:学生根据实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解释,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新的观察、搜集到的材料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理解。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解释。

第四,评价结果:学生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和观点后,需要对他的解释进行评价,进而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抛弃。

核查不同的解释就要学生参与讨论,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学生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这一特征的一个根本要素是保证学生在他自己的结论与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也就是说,学生的解释最后应与当前广泛为人们所承认的学科知识相一致。

第五,检验结果:学生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课堂上,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

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

最终,学生能解决彼此观点中的矛盾,巩固以实证为基础的论证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