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目前世界各国的政要们异口同声的宣称气候变化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然而气候变化问题的现象、本质和商机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什么?气候变化是一个政治上不容置疑的事实,科学上又需要质疑的问题气候变化的现象:18世纪欧洲科学家提出了二氧化碳等气体可能产生温室效应20世纪中叶年代开始温室效应得到许多科学家的证实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国际社会把气候变化从科学转向政治20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启动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进行了4次气候变化问题评估并发布评估报告最近一期的,即IPCC第四次的评估报告,说明90%以上的证据证明气候在发生变化,且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严重影响大量的数据已经证明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缓解气候变化成为我们最严峻的挑战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应该是联合国秘书长的首要任务(这一结论是来自130多个国家3750多个科学家共同得出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于气温上升的关系全球气候又会有怎样可拍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
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
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
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
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
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
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危害较大>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
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
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4.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9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气候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气候变化的历史趋势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从最初单纯的科学认知阶段,到现在已经无法避免地介入了政治和经济因素。
气候变化问题早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环境问题,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的复合系统性问题。
由于不存在一个超国家的政权管理全球环境事务,这就意味着这场环境风暴的背后,必定是一场各主要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角逐。
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的,那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利益集团存在利益冲突,在由谁来减、如何减、减多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
从经济学角度看,气候变化源于跨国外部效应的影响,此时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且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Sandier and Hartley,2001),因此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全球公共资源的利用和分配。
据了解,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报告认为,就个人而言,中国2003年的生态足迹是人均1.6全球公顷。
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1.6公顷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
这一数据低于全球人均的生态足迹2.2全球公顷。
然而,尽管人均消费较低,中国还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生态赤字。
2003年,中国需要两个中国大小的面积才能供应其消费和吸纳其制造的废物。
“大部分生态赤字主要来源于二氧化碳的排放。
化石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所以如何减缓化石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
”国家能源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说。
那么,如何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呢?在世界范围内,一个叫“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左右应运而生。
这一概念认为今后应该实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它也被认为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的经济运行模式。
那又何为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
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
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而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人们眼里的中国低碳经济最优路径。
新能源的含义(一)新能源的概念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二)新能源的主要特点(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5)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三)新能源的种类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①大中型水电;②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③传统生物能。
2、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近来,西方金融危机似乎逐渐走出持续低迷的困境,在复杂多变的复苏状况下,人们普遍期待新的变局到来,而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从美国,到日本、欧洲各国,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
特别是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在当今世界,讨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不能单一地考虑某种新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作为经济增长点,不仅要对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贡献,而且要对提高劳动就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有重要贡献。
哥本哈根气候理事会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开发和使用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能够创造商机,带来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
新能源投资趋势新能源开发现状(一)新能源开发前景看好长期以来,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一直使用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随着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不可再生能源储量却逐渐减少,能源危机的幽灵不时闪现,世界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问题成了许多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
此外,大量使用石化能源造成环境污染,碳排放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环境恶化,这是人类面临的另一重大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寻求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日显迫切。
所谓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指正在研发或开发利用时间不长的一些能源形式,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
由于新能源造成的污染少,被誉为“清洁能源”或“绿色能源”。
新能源中的太阳能等是取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被各国普遍看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09年全球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称,近几年清洁能源投资迅猛增长。
2008年,全世界对其投资高达1550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111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以风能居首,投资金额为518亿美元,太阳能位列第二,投资额为335亿美元。
2009年,对新能源及其技术的研发投资成为一些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欧盟则在去年3月提出包括新能源在内的绿色经济发展计划,将在未来4年投资1050亿欧元。
日、韩也有类似的举措。
各国纷纷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
迄今为止,部分新能源技术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西班牙正在建设其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可以为2.5万户家庭提供所需电力,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
韩国、印度、俄罗斯等13个国家正在建设53座核反应堆,美国也立项将建设数十座核反应堆。
在风能利用方面,英国曾宣称已经超过丹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近海风能生产者,并乐观预计,到2020年风能将占英国能源利用的30%。
美国计划到2012年,使其国内发电总量的10%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