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宋代社会阶层的新变化1一、教学目的231、通过导入,使学生思考宋代社会阶层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宋代社会阶层变化的主要特点453、通过分析,使学生分析宋代社会阶层变化的多方面原因6二、知识要点781、宋代官僚地主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2、租佃制及其影响9103、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的原因及影响11三、教学重点、难点12131、官僚地主何以取代门阀地主2、经济调整下的社会变化——从部曲佃客制到租佃制的转换14153、市民的16四、教学内容1718特点概述:流动较前代明显加大,主要表现在横向(即地区和行业间)和19纵向(即统治与被统治集团)的流动机会加大和速度加快。
1、官僚地主基本取代门阀地主2021“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
至是始完全废除。
且科举盛行,22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
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232425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门阀重门第、品第,个2627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随着科举制的28发展,唐末五代的割据寒门的勃发,以及宋重文的统治思想,“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门阀制度也不复存在。
293031宋代的官僚地主阶层(官户)及其来源32宋朝的官户是指品官之家﹐即一品至九品的官员之家。
官僚的子孙以恩荫33入仕﹐即使是低级小官﹐也算官户﹔而通过出钱或纳粟买官入仕者﹐则自正七34品以上﹐才算官户。
官户作为宋朝地主阶级当权派的上层,是地主阶级在诊治上的代表。
官户约占宋朝总户数的千分之一二。
3536当时要成为政府官员有五种主要的途径:1、科举考试。
这是选拔官员的主37要途径。
宋代科举名义上向各阶级阶层开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数大大超过唐代,故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恩荫入官。
皇族、后族以及各级3839官员,在皇帝诞辰、大礼、身故时,都可按等级不同,荫补子弟为官。
3、吏人40出职。
4、进纳补官。
百姓纳粟交钱即可买官。
5、军功授官。
其中,恩荫入官人数最多,当中高级官僚绝大多数为科举出身。
4142“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通志》卷二五《氏族略第一》434445宋代官户的新特点:46a、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是主体:宋代官僚地主是唐五代以来庶族尤其47是“衣冠户”的发展,但由于已不存在士族门阀,所以不称庶族,而称为官48僚地主阶层。
49b、宋代官僚地主阶层不再严格区分“清浊流品”,习惯称之为“官户”50(“官户”在宋仁宗以前是一种类似依附农奴或官奴婢的名称51c、官僚阶层累世为官的不多,普遍是“三世而衰”d、宋代官户享有的特权与唐代的品官有所不同。
(唐代前期,九品以上5253的官员“皆为不课户”,两税法实行后,品官也开始负担两税与杂役。
54宋代官员的特权5556在法律上﹐官户也和民户中的主户一样﹐依财产多少划分户等﹐并缴纳两57税和各种赋税﹐但官户可以免除大部分差役﹐有时也可免除无定时﹑无定量﹑58无定类的科配。
在触犯刑法时﹐官户按不同品级有议﹑请﹑减﹑赎等特权。
中59高级官员有荫补权﹐其子弟﹑亲戚﹑门客等不经科举考试﹐即可入仕当官。
各60级官员还享有朝廷颁赐的俸禄﹐这是许多官户的一项重要收入﹐特别是高级官员﹐各种名目的俸禄收入非常优厚。
宋朝对官户也规定了一些禁约,如禁止地6162方官在所任州县拥有田产﹐禁止经营场务﹑河渡﹑坑冶等等。
官户一般都是官63僚地主﹐很多官户还兼营商业﹐形成地主﹑官僚和商人三位一体。
他们利用特权﹐兼并土地﹐隐产逃税﹐放高利贷﹐牟取商业暴利等。
官僚地主抢占土地的6465方式主要是利用权势强占强卖民田,其次是包佃官田。
6667吏人68宋代的官与吏有严格的区别,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衙门还有大量的做事人员,69称为“吏人”。
而且官员多是外地人,且有任期限制,吏却是本地的地头蛇,他70们常与官员勾结,把持地方,故而也是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在户籍里与官员合71称为形式户。
72732、经济制度调整下的社会流动——从部曲佃客制到租佃制74部曲佃客制75部曲佃客制是唐朝的制度。
《唐律疏议》记载表明部曲原则上由奴婢放免而76来,是私家所有,身系于主的贱人(家仆)。
77佃客唐以后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唐代佃客的身份是庄78主的私属,可免官府的课役。
遭受地主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被牢牢束缚在地79主的土地上,地位近似农奴。
他们通常都是世代相袭,只有经过主人的放遣80才能获得自由。
国家所承认的佃客,也不能单独立户,只能附注于主人的81户籍上。
他们不属国家编户,“皆无课役”,不必向国家纳租服役,但终年82为主人耕种田地,从事杂役,以至荷戈作战。
8384租佃制85在宋代,地主的主要经营方式是封建租佃制,即将他所有的土地租给佃农86耕种,从佃农身上榨取实物地租。
宋代户口明白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是自87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
户籍这样划分,足见租佃关系的普遍。
这时官、民88的土地或庄田,多租与客户佃种。
宋代劳役地租的残余还存在,货币地租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899091宋代客户分为两大类:92坊郭客户:坊市居住的无田产的外来人户,以出卖劳动力,经营小手工业93为生;乡村客户:宋代佃农的主体,且根据租佃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差异,94在各地名称也有所不同。
95总的来说,在封建租佃制下,宋代佃客毕竟取得了户籍,并且与主户之间96普遍订有一种书面的租佃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又不是两个在法律上,在地位上97平等的人之间的契约,和资本主义纯粹货币关系的自由契约性质不同),由于土地所有权的转换加速,农民不再世代依附某一地主,同时劳役地租也显著减少。
9899虽然许多地区出现“佃仆关系”,但佃客的社会地位与人身依附关系比前代的部100曲和奴客仍有所提高和松弛。
但是宋代北面辽夏金环伺,长期纳岁币,再加上101拍打行政机构开支和军费开支,以及官僚腐败,国土面积较为前代狭小,尤其102是南宋偏安江南,显然国家对于下层民众的经济剥削加重。
1031043、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壮大105由于统治阶级扩大的需要,这是时期,教育已经受到有上而下的重视,国106立学校和书院都纷纷兴起,知识分子在社会各领域的比重增大。
同时,由于两107宋工商业,特别是商业的长足发展,平民的力量逐步从文化、经济、甚至是政108治领域凸显出来。
当然比较明显的是在文化和经济上。
109两宋城市工商业群体的发展较前代而言,既表现为规模上的显著扩大,也110表现为内部结构的日益完整。
就前者而言,以临安为例,到南宋中期,城内外111共有414个工商业行作(《诸行市》)。
就后者而言,根据经营内容和方式的不112同,工商业群体具体又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商业经营者。
他们有的是从事跨地区长途贩运的行商,有的是开设各种店铺、茶肆、酒楼之类的坐商,有的是113114走街穿巷、沿街货买的小商贩。
二是服务业经营者,包括在商业活动中充当中115介的“牙人”、作为高利贷资本代理人的“行钱”以及从事租赁、典质、旅舍、修补等活动的人员。
三是手工业经营者。
其中有的是雇佣工匠进行生产的手工116117作坊主;有的是开设家庭作坊兼商铺;有的是由包买商控制的专业匠户,如临118安城内有许多为丝绵铺生产的“机户”。
四是雇佣人员。
他们以出卖劳动力为生,119或在各种店铺、楼肆、作坊里帮工,或充任富商巨贾的仆役,或临时受雇做苦120力。
1211224、贫富分化加剧和贵贱更迭频繁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从本质上讲,是城市工商业发展的结果,其内部123124等级关系主要也是以经济因素为基础形成的,财富的多寡和贫富分化,既导致125市民之间经济地位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
因此,与传统等级制下身份划分的世袭性和绝对性不同,南宋市民的社会等级和贵贱之分并不是126127固定不变和不可逾越的,而是随着经营状况的变化和财富的转移处于不断的升128降、沉浮之中。
富贵者一旦经营不当、丧失财富上的优势,便会由上层沦为下129层;贫穷者如果经营得法、跻身富裕行列,便会由下层跃升上层。
130总结131132唐朝政权一直致力于抑制旧门阀,而唐末农民起义则是矫枉过正,“天街踏尽公卿骨”则猛烈冲击了当时的门阀士族,加速了其分崩离析。
有宋一代较唐133134末和五代有所恢复,但是,自唐末以来,门阀地主的统治在中国古代官僚集团135中已经消失。
同时,宋代重文轻武的统治思想和措施,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出现的可能,而以土地为基础的门阀地主集团,无法再依靠其占有的土地对政治施136137加影响,最终形成了以官僚地主为主体,同时存在部分门阀势力影响下的统治集团结构。
138139宋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各政权官僚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
宋140代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参政群体的扩大),统治阶层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社会风气相对自由,广泛吸纳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
科141142举考试制度在宋代有了新的发展,使得社会各阶层间上下流动的机会明显增多。
143同时,两宋特别是南宋,由于大片土地的丧失,其经济结构开始向手工业144和商业转型和调整,加之不抑兼并的政策,贫富分化加大,早在北宋就出现了145“福者有弥望之田,穷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南宋以后这种等级间的流动更146加剧烈。
每一种社会阶层的兴起,必然引发社会领域的相应变动。
南宋时期市民阶147148层的日趋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
一方面,149不断壮大的工商业群体和日趋市民化的官僚、士人、地主、农民的结合,推动了城市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促使传统宗法观念下的世袭性、身份性等级划分150151逐渐向商业观念下的职业性、财富性等级划分转变。
另一方面,以“重商”为152核心的市民思潮和具有大众化、世俗化特征的市民文化的兴起,对长期以来作153为城市意识形态主流的儒家思想和士人文化产生多方面的冲击。
从更广阔的视154野来看,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城市文明逐渐突破农耕文明汪洋中的“孤岛”的格155局,向整个社会体系扩散。
156五、思考题1571581、两宋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有哪些主要的特点1592、门阀制度在宋代是如何瓦解的1602、租佃制有何特点3、市民阶层的兴起有何影响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