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过程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
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
师唱《明月几时有》。
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
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
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
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
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事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
(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师随即
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
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
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
作为
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
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
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
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
如何能出类拔萃?我
颇费苦心。
古诗鉴赏应该上出特色来!《定风波》的特色有:序词对应、象征比喻、诵读品味、炼字炼词、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对于趣味很着迷,就选择了趣味。
经过涵泳文本,我发现了20种趣味。
我在试讲课上,全部点到了这些。
课后老师们提出建议,不要面面俱到了,给学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点即可。
我觉得有道理,马上选准了一个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
后来又试讲了,有老师又提出建议,理趣繁杂,学生自主性不够,
教学语言不干脆。
我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修改。
总共五易其稿,
敲定为三个理趣,三种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儒、道、佛思想。
然后又画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
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另外,课件中的图片、文字、音乐,有效地助推了课的丰富性和流畅性,加之使用遥控笔,我可以灵活地掌握课的节奏,也可以自
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学生面前进行交流。
信息技术助我一臂之力了。
这节竞赛课,评委和学生反应都较好。
从理论到实践,我觉得古诗词鉴赏课要突出特色,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多让学生解读,板书要精炼,再辅之以有创新
的信息技术,定能打造出高效、长效的优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