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根据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课时安排共分13课时: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

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教师板书:比例。

二、新课讲授】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2.4∶1.6=23;60∶40=23。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40606.14.2 。

师: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教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答案:1.(1)能组成比例,6∶10=9∶15。

(2)不能组成比例。

(3)能组成比例,12∶13=6∶4。

(4)能组成比例,0.6∶0.2=34∶14。

2.可以组成8个比例。

即3∶1.5=4∶2 3∶4=1.5∶2 2∶1.5=4∶3 2∶4=1.5∶31.5∶3=2∶4 1.5∶2=3∶4 4∶3=2∶1.5 4∶2=3∶1.5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54∶0.5=1.2∶43,两个外项的积是54×43=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53=159,3×15=5×9。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三、课堂作业教材第4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3课时解比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二、新课讲授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实际的高度模型的高度=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教师板书:x ∶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

师接着板书:10x=320×1。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

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 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

3.教学例3。

解比例:x65.14.2=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2.4x =1.5×6x =4.265.1⨯ x =3.75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58,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58,x 应等于415。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四课时正比例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数量总价=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课讲授1. 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