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设计的图片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思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
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
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
道的最早记载。
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唐吕温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
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
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
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
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
韵高致静......”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
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
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
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
「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
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
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
品味。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
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
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
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
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
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
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
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
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
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举起了“茶道”这
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
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
范仍源于中国。
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
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
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
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
煎茶法
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
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
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
「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
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
由于煎茶方便,又不
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
当然,在正式茶会
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
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
精神。
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
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
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
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
的外延大于茶道。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
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
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
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
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