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气候变化》(地理人教必修一)

《全球气候变化》(地理人教必修一)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提高练习一、选择题1.下图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逐渐缩小,有环境专家指出这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可能会在10年内彻底消失。

结合下图,回答下题。

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逐渐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引起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下列地理现象与这种变化有关的是()A. 我国农牧交错带北移B. 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C. 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加快,造成土壤肥力下降D. 山地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降低2.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回答以下问题。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黄河三角洲(如图)是东亚最大的三角洲,每年平均以2~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

区内地势平坦,物种丰富,与海河相汇处有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现已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作用主要包括()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③调蓄洪水,便于航运④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⑤旅游观光,科学研究A. ②④⑤B. ①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③④⑤4.20世纪80年代以来,停留在黄河三角洲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A. 湿地面积大,人类干预小B. 食物充足,全球变暖C. 地形平坦,环境优美D. 土壤肥沃,水域宽广5.生长在三角洲新生滩涂的植物应()A. 耐湿B. 耐寒C. 耐旱D. 耐盐二、材料题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如下图所示)。

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

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只有在小块的沿海无冰区才有道路。

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

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

每年的3~5月,北极熊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局部冬眠状态。

(1)若计划在海上拍摄格陵兰子夜的太阳奇景,试为船上游客推荐最佳的拍摄日期、地点(在图中甲、乙、丙三地中选择),并说明理由。

(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冰山融化速度惊人。

推测格陵兰冰山大幅减少对北极熊的影响。

(3)气—冰—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试分析格陵兰四周海区冰山大幅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漂浮房屋的创意是在环境气候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

对于作为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发达国家、四分之一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来说,以现今的智慧与科技设法提出解决之道,从围海造田到学习与水共存,反映了他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想法。

漂浮房屋是建立在河流两岸,洪水时可以随水上浮但不影响使用的新型建筑。

材料二漂浮房屋景观图荷兰区域略图(1)分析该区域建造漂浮房屋的原因。

(2)分析该区域适宜建造漂浮房屋的自然地理条件。

(3)如果在该区域大规模建造漂浮房屋,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8.材料一图甲为伊犁河流域局部图,该流域降水丰富,图中阴影部分(甲地)年降水量约为700毫米。

图乙为伊宁市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土壤有机碳(TOC)和氧化铁(Fe2O3)含量是反映一定气候条件下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的重要指标,揭示地表植被生长的状况,进而反映当时气候的干湿条件。

图丙示意伊犁河谷某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氧化铁曲线变化图(虚线为平均值),反映了从3710年前至今的气候变化。

材料三花蜜来自植物的蜜腺,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和光合作用制成的,除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就贮存在植物体内。

伊犁河流域地区蜜源分布广、数量大,蜜源品质高,素有“蜜库”之称。

(1)分析甲地与伊宁市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推断伊犁河谷地区3710年前至今气候的干湿变化情况。

(3)分析材料三所示地区成为高品质“蜜库”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乞力马扎罗山山顶气温升高,“雪冠”融化,逐渐缩小。

我国农牧交错带北移主要和降水空间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有关,A错误;气候变暖使日本本州岛樱花开放提前,B错误;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加快,造成土壤肥力下降,C正确;山地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升高,D错误。

故选C。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雪线应该升高,①错误;东海的温度比南海低,随着全球变暖,东海的水温升高,南海的鱼种也能在东海生存,②正确;华北地区树枝提前发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③正确;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④正确。

综上所述,A对,BCD错。

故选A。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作用。

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所以不具备保持水土的作用,①错误;黄河有结冰期,且泥沙淤积严重,不便于航运,③错误;黄河三角洲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如使气温年、日较差减小,空气变得湿润,降水量增多,②正确;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的多样性,④正确;有大面积的滩涂和湿地,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同时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旅游观光,科学研究,⑤正确。

故选A。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候鸟随季节变化进行有方向、有规律的长距离迁居活动,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则到南方越冬。

20世纪80年代以来,停留在黄河三角洲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气温适合越冬,且食物充足,B正确;与湿地面积、地形、土壤等条件关系不大,ACD均错误。

故选B。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区域农业农业生产特点。

黄河三角洲位于沿海,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导致土地盐碱化,所以适合种植耐植物,D正确,ABC均错误。

故选D。

一、综合题6.【答案】(1)时间:夏至日前后;地点:乙地理由:①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②乙地,海面上没有封冻和浮冰,般只航行方便、安全。

(2)①冰山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②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③向寒冷、高纬浮冰区迁移。

(3)①海洋受冰山覆盖,及其对太阳辐射强烈反射,海水温度低;②冰山减少后,利于海洋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水温升高;③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气温升高;④气候变暖,进一步使冰山消融;⑤这样,大气—冰山—海洋之间的形成正相关的能量转换,发生放大效应。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及气候的相关知识。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格陵兰子夜的太阳奇景即北极圈内出现的极昼现象,应在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同时,该季节乙地海面没有封冻和浮冰便于航行。

故时间为夏至日前后;地点是乙地。

(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

结合材料,影响可从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极熊数量的减少及生存地环境的恶化和转移等方面考虑。

具体影响为:冰山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向寒冷、高纬浮冰区迁移。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材料知,冰川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可从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及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反作用来考虑。

具体为:海洋受冰山覆盖,及其对太阳辐射强烈反射,海水温度低;冰山减少后,利于海洋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水温升高;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气温升高;气候变暖,进一步使冰山消融;这样,大气—冰山—海洋之间的形成正相关的能量转换,发生放大效应。

7.【答案】(1)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区域发展思想由“围海造陆”变为“与水共存”;经济发达,先进技术的支持。

(2)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河流不结冰;降水季节变化小;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河流水量平稳(3)赞同。

建设条件适宜;缓解用地不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生态恢复等。

不赞同。

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设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等。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荷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以及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迁和区域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该区域建造漂浮房屋的原因,可以从海平面上升,用地紧张和技术支持等角度分析。

荷兰一部分国土为填海造陆所成,整个国家地势低平;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低地受洪水危胁大;加之荷兰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在受洪水影响大的区域建房,必须要克服洪水的影响,因而发展思想由“围海造陆”变为“与水共存”;这也得益于荷兰先进技术的支持。

(2)分析该区域适宜建造漂浮房屋的自然地理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和河流水量等角度作答。

荷兰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河流不结冰;降水丰富,各月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小;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河流水量平稳,都有利于漂浮房屋的建造。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观点与理由要一致。

如果赞同,理由可以从满足建设条件和建设的意义等角度分析。

大规模建设漂浮房屋,地形、水文、技术等建设条件适宜;也可缓解当地用地不足现象;房地产业发展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漂浮房屋是建立在河流两岸,洪水时可以随水上浮但不影响使用,有利于生态恢复。

如果不赞同,理由可以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本高和技术难度大等方面作答。

大规模建设漂浮房屋,可能对沿岸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设成本较高,房价较高不利于民生;建造技术要求高等。

8.【答案】(1)伊宁市地处河谷地区,地势较为低平,对西风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较少;或甲地位于西风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丰富地形雨,降水偏多。

(2)干湿变化复杂;距今3710年至1500年期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少;距今1500年至500年期间降水较为丰沛,为近4000年来最为湿润时期;距今500年以来,气候迅速呈变干趋势。

(3)地势起伏较大,位于西风的迎风坡,气候较为湿润,植被类型丰富;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花蜜(糖分)积累;该地生态环境好,污染小,花蜜品质高。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区域降水差异及原因,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1)从伊宁市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伊宁市年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明显比甲地少。

受地形影响,伊犁河谷属于向西敞开的地形(呈喇叭口形),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在此聚集,甲地位于西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偏多;而伊宁市地处河谷地区,地势较为低平,对气流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较少。

(2)从图上可以看出,伊犁河谷地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复杂,距今3710年至1500年期间,土壤有机碳和氧化铁含量平均值较小,说明该时期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少;距今1500年至500年期间土壤有机碳和氧化铁含量平均值较大,反映该时期降水较为丰沛,为近4000年来最为湿润的时期;距今500年以来,土壤有机碳和氧化铁含量平均值小,反映出气候迅速变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