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星地球1.1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中的天体包括 、 、 、 、 、 等。
2、运动中的天体 、 ,形成天体系统。
3、读p3图1.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填写下面的框图,并在右侧绘制太阳系示意图。
其中, 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练习:1、 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D. 四级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B.C. 既有自传运动,又有公转运动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关于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物质的特殊行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B. 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C. 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态存在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4、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A. 最高一级B. 最低一级C. 次于银河系D. 并列于河外星系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概念辨析: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来自核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
练习: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A. 重力势能B. 生物能C. 太阳辐射能D.风能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B. 产生“磁暴”和“极光”C. 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广播通讯3、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中心核层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A.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周期为11年B. 1989年3月发生短波通信15次中断C. 产生“磁暴”现象D.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变化1.3 地球的运动(一)1、地球的运动包括运动和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周期速度角两极为 。
轨道 位置 时间 速度 线2、在下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公转方向、近日点、远日点,并完成表格。
位置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ABCDN点,点。
二、读图3,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3中用铅笔...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公转速度最快的时间出现在a,b,c,d四个时段中的时段。
3、地球公转从某点出发,在回到某点(360°)所使用的时间间隔是。
三、完成目标检测p7第三大题的第1小题和第2小题。
学有所得:1.3 地球的运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图2a bc d图31、 在下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标出夜半球。
分别用红笔..和蓝笔..画出A,B,C,D,E 五点昼弧..图中所示,太阳直射点位于 ,日期为 ,节气为 。
此时,北半球 昼 夜 ,其中,正值日出的是 点(写字母),出现极昼的是 点(写字母)。
2、地方时是因 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隔 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时间是 早 晚。
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 偏,南半球向 偏。
长江 岸A.地表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B.在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C.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小时 D.地球自转轴北端是中指向北极星附近2.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A.赤道 B.23°26′N C.23°26′S D.23°34′N3.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这一天,是北京的A.春分日 B.冬至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4.地球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原因是A.地球公转运动 B.地球自转运动 C.月球绕地球运动 D.地球引力作用5.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昼夜之分 B.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6.经度相同的各地A.昼夜长短相同 B.地方时相同 C.太阳高度相同 D.看到日出的时间相同7.昼夜更替的周期是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23小时56分4秒 D.24小时3分56秒8.(双选)地球自转产生了A. 昼夜现象B. 昼夜交替C. 地方时D.昼夜长短变化9.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一般会出现A.南岸侵蚀大于北岸B.北岸侵蚀大于南岸C.南岸堆积快于北岸D.北岸堆积快于南岸10. 读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9)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图10),完成下列要求。
(1)在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上画出晨昏线和夜半球。
(2)这一天,图中A、B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A、B、C三地白昼最长的是。
(3)这一天,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上太阳直射在位置上;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
(4)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能够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现象的有、。
1.3 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变化..读图2、图3、图4完成下列各题。
赤道④图10图9Y1、完成下表.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直接原因是地球 转轨道平面( 道面)与地球 转轨道平面( 道面)形成了一个夹角,叫 交角,为 。
(填度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3、图2中,从 点( 节气)到 点( 节气),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从 点( 节气)到 点( 节气),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 是北半球的冬半年。
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在点( 节气),太阳直射赤道并将向南移动,在 点( 节气),太阳直射赤道并将向北移动。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对应图4 中的 图),全球各地昼长 夜长; 点日出, 点日落,白昼时间为 小时。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读p19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表: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图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b 丙图4 太阳日照图大值的范围是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范围是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的范围是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范围是 ;3、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 向 递减。
4、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1、在气候上, 三个月为春季; 为夏季; 为秋季; 为冬季。
南半球语北半球季节 。
2、五带的划分:以 和 为界限。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我们把地球内部划分为:①②③节气 (日期) 太阳直 射点 北极圈(66°34′N ) 北回归线 (23°26′N ) 赤道 南回归线 (23°26′S ) 南极圈(66°34′S ) 夏至 冬至 春分 秋分66°34′N23°26′N 023°26′S66°34′S ①② ③图22、图中的两个不连续面:①②之间的是;②③之间的是。
3、和(即软流层以上)组成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练习:读图(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5题。
1、右图所示的②表示A地幔 B地壳 C外核 D内核2、软流层位于A①的顶部 B②的上部C①与②之间 D②与③之间3、莫霍面位于A地壳与地幔之间 B岩石圈与地壳之间C地幔与地核之间 D上地幔与下地幔之间4、图中①层的主要特点是A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B平均厚度为500米 C大洋部分比较厚 D高原地区比较薄5、在地下2900千米处,F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E波完全消失,说明了该处A存在一个软流层 B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C岩石的硬度增大 D温度和压力降低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读左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表。
名称波长热量传递过程作用ABC ①②③图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 2、请在下图中,画出大气的运动方式。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 。
3、请在下图中,用虚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实线标出风向。
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 ;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 。
4、概念辨析(1)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是 。
(2)大气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 差异,从而产生了 力。
2.2 气压带和风带1、填图: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中填写气压带和风带,并画出风向;在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上标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面地面热冷冷海陆 郊 城 郊1030 1020 1010 1000 (百帕b 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 1020 1015 1010 1005 (百帕)a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夏季移;冬季移。
2、写出下列所示五种气候类型的名称、成因和气候特点。
2.3 常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名称成因气候特点(气温、降水)ABCDE锋面类型冷锋暖锋概念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气压带、A B C D E锋面系统与天气天气状况3、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 ,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的阴雨天气,俗称“ ”,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右图中,高压中心有 低压中心有(2)A 地的风向为 , B 地的风向为 。
(3)A 、B 两地相比, 的风力大。
判断的理由是 。
练习:1.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1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11中气压带D 的名称是 ;画出风带C 的风向。
(2)图11中气压带A 与气压带B 控制下的大陆西岸相比,降水较多的是 ,其主要原因是 。
(3)气压带、风带随 南北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向 (方向)移动。
(4)在图11中B 、C 带交替控制下的大陆西岸,其干湿 状况为冬季 ,夏季 。
(5)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全球不同纬 度地带的气温变化规律一般由 向 递减。
读“北半球某日天气系统分布示意图”(图4),回答2-4题。
2.甲处是A.高压中心B.低压中心C.冷锋D.暖锋 3.①处的风向为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4.根据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②处锋面过境后,将图4① 甲丙 乙 B A 60°N 30°N 90°NB D 23.5°NA 图11 CA.出现大风和雨、雪天气B.出现连续性降水C.气温升高,天气晴朗D.气温降低,天气晴朗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图3),回答7-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