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一、结合优秀美术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丑在人类审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艺术创造、艺术鉴赏中的重要内容,它衬托美、突出美。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这幅作品是一幅控诉罪恶战争的杰作。

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荒诞的情景。

画中的主体形象是人体经拆散后重新组合的荒诞而又恐怖的形象。

以一个巨大的残缺的人体,象征受难的群众,蔚蓝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大地上撒满了土豆,象征着西班牙荒芜的土地。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什么也看不懂,只是感觉它的画面很复杂,有点抽象派的那种感觉。

而且,它里面画的内容,也很恐怖,狰狞的面容,一只大手狠狠地拽着下垂的乳房,一只大脚踩在一个半截样的身躯上,看不懂这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这幅画,正是当时笼罩在西班牙国土上的内战的预兆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作品是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控诉。

这幅画看起来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

“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

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

《内战的预感》的画面虽然荒诞、抽象、丑陋,但画家却用那些支离破碎的人体构架,及周围那些不经的天空、大地、土豆等形象的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看法,以此深恶控诉那些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

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和人们对战争的态度。

(事物本没有美丑之分,只是社会的一种道德原则的体现。

现代艺术不仅不回避丑而且用反美的形式来表现丑,从而使抽得到张扬和夸大。

丑到了极处便是美,可见美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丑都被人格外关注,化丑为美作为一种必然已进入到人们的审美中。

)艺术作品之中对丑的观照实质上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求得美的意义。

“丑”或就是表现丑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创作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欣赏丑恶,而是要通过这样的创作让人们更好地分清美和丑,更加珍惜美好的东西。

所以说,美术就是用真实的感情和生动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把美好的事物和美丽的想象表现出来。

也许,我对这幅画的理解是极其肤浅的,可是,由于知识有限,所以只能写成这样了。

假如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评析“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光有娴熟的技法并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可以说如果一个作品中没有感情那么就不能够称之为艺术作品。

情感是一切艺术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艺术表现情感以情感人。

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艺术情感既包含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个人的独特的情感。

丢勒的《母亲》这幅作品绘制他母亲去世前的两个星期。

丢勒的母亲医生体弱多病,她总共生过18个小孩,却只有3个存活。

生活的艰辛与病痛的折磨使母亲过早地衰老,这使丢勒悲痛不已。

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

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分为两类: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

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袁晓岑先生的写意花鸟画的神韵采自天地生灵自由之灵气,他很好的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讲求艺术创作中植根于传统的自由发展,这是先生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艺术变形,艺术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为一的情感。

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总是融合为一,不可分离。

梵高《割耳朵的自画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幅。

从他那闪烁着淡绿色光芒的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困惑,惊恐不安,以及他敏感,理智的探求。

它的画以纯情和真诚给人们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凡高对精神冲突和心理运动的本质把握突出地表现在他对色彩的运用上,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沟通悸动、紧张、动荡不安的心灵。

色彩在强烈的对比中达到最完美的和谐,粗狂的笔触间流露着他激情的情绪。

凡高说:“殊不知我并不着力谋求准确表现我眼前所见的事物,我是在相当随心所欲地运用着色彩,我是在更有力地表现自己。

”情感的艺术表现所使用的手段是形象,这种情感是细腻的、丰富的、复杂的。

艺术表现的情感是个别的,特殊的情感。

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

不满足吃喝住穿实际需要的情感就叫做超功利的审美情感,它是艺术表现的情感。

三、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谈谈你对“艺术活动应该“寓教于乐”’这一观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寓教于乐”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寓教于乐”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服装工艺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的统一体。

在学习服装工艺基础这一门学科的时候,我才真正的体会到“寓教于乐”这一观点的价值所在。

根据老师的要求,首先,我在日常生活以及所见所闻中萌发一些对服装设计的创作欲望与灵感,并将其进行一个整体的构思。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很开心的,之前我们也上过类似的课程可是老师让我们做得哪些作业都是有固定的款式、尺寸和面料,而这一次老师是让我们自主的去创作,随着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去设计。

我想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应该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表现方式吧。

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性。

其次,根据艺术构思绘制出服装效果图与制版图,再根据图纸进行裁剪与缝制。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对自身尺寸的精准测量。

我相信在此之前有很都同学对自己的尺寸是完全不了解的当然,我也在其中。

随后,又自己去了面料市场去选料,这让我们对服装面料又有了更深一成的认识。

而老师的这一教育方式也是“寓教于乐”的有一种表现方式。

又一次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以及努力程度使其艺术作品得到了又一次的升华。

最后,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服装展示的方式并没有让专业的模特来展示服装而是让我们自己穿上自己做的衣服在教室中进行个人的服装走秀。

我永远记得那次的走秀课程,那种感觉促使我更加的热爱这一门学科。

我认为,这是“寓教于乐”的有一种表现方式。

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整个艺术活动的一个质的飞跃。

在艺术教育中是不可代替与超越的。

服装设计顾名思义是设计服装款式的一种行业,服装设计过程首先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服装效果图与制版图,再根据图纸进行裁剪与缝制,最后由服装模特进行艺术的传达与展示达到完成整个服装设计的全过程。

而“寓教于乐”说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

四、结合优秀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艺术是发散性思维的结果,而哲学是对这种发散性思维进行深度总结和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判断的结果,所以哲学本身具有深刻的艺术美感,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哲学以主观意识感悟客观世界,艺术用外在表现体现主观感受。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情况之中。

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画中马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牛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抱孩子的母亲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奔跑的女人造成了惊慌失措、惊恐的气氛?跳楼的人——向上呼救。

无助断臂倒地的战士——死不瞑目。

手边的花是对死难者的哀悼举灯的女人可以联想到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正是画中这些事物的外在的表现,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哲学成于思,艺术源于美。

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由一种普普通通的表现载体呈现出了一种对艺术的升华。

画面不再是单纯的画面,其中的内涵影射了对人类对万物造化的一种赞美。

她平和的微笑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如那清澈的目光给予人们已纯洁的洗礼一种心灵的洗礼。

她的安然又给予我们一种母性的感动和亲切。

它所体现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这幅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

哲学成于思,成于煎熬的思;艺术源于美,源于共鸣的美。

哲学是炼狱的精血,艺术是天国的神话。

艺术是人的审美观在本体意识中的最初的理性反映的总结,是最初的带有主观心理因素的理性反映的总结,是观察后组成的思维材料对感观的描述.而哲学是通过这种思维材料的总结和进一步观察判断而形成的有系统有规律的组合。

艺术和哲学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而且它们的发展也永远是没有尽头的.五、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艺术家所具有的修养,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对它的定义。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精神生产,更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征。

正是这些独特的规律和特征,使得作为艺术生产创造者的艺术家其能力和修养须具备有自身的个性化特点。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应该具有的就是创新意识。

艺术作品要具有它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一点它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才能得到认可,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我个人认为这是作艺术家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培养艺术家其他各项能力和修养的基础,同时也是体现一个艺术家修养学识以及智慧的最直观的表现方式。

梵高由于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正是因为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才成就了他后来对二十世纪艺术深深的响。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

艺术家还应该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它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好的引领人们去欣赏美的事物。

有人说“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是达•芬奇几年为之苦心经营的留世杰作。

达.芬奇创作此画时,在艺术上可谓孜孜以求,他把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理想全部倾注于此,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那奇特的烟雾状笔法。

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纪的妩媚微笑,则使观者如坠云雾,直叹妙不可言;这种致于完美的生动人像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辉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