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 方法问题: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 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高,与皮 亚杰“临床法”一样,这种方法上主观性太强,以至影 响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度也值得怀疑。
❖ 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特里尔(Turiel,1983)认 为柯尔伯格没有很好地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 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
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 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 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它很像一 种交易:“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 你。”
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 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尽管儿童人以他人的反 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 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 持好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 反规则使得一向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
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扩充
肯定了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 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 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律道德和自 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 间的差异等。 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故事 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故意的,而造成较轻后 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因此,利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 好地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
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 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 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这种定向是为了 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 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 来确定的。
❖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 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 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 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
❖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 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 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 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 道德相对主义。
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 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 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 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 平。
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
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这 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 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社 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 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它是可以修正的。
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 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 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 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 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柯尔伯格理论研究的问题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法( clinical method ) 研究内容:
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儿童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间接故事法 儿童对权威的认识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 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 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 一定的判断。
❖ 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单一 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