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各组害虫的为害症状的异同答:(1)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2)稻纵卷叶螟和直纹稻苞虫(3)稻瘿蚊和稻秆蝇(4)稻飞虱和稻叶蝉2、在蛀螟类预测方法中,防治枯心苗和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的内容是什么?答: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1)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
根据蛾盛发期和高峰期后,田间卵密度和水稻长势,特别注意长势旺、叶色嫩绿的稻田,具体确定普治对象田和捉枯心团对象田。
(2)查卵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
决定普治1次的对象田,在田间卵孵化高峰期用药。
普治两次的于孵化始盛期用第一次药。
“捉枯心团”的在新枯心刚出现时用药。
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1)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
螟卵盛孵期内大肚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田块是重点防治对象。
按品种和水稻生育期划分类型,每类型查2~3块,用对角线取样,每点查5丛。
(2)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
每天或隔天检查1次对象田的破口露穗情况,逐田落实施药日期。
凡破口已超过50%,而抽穗不足80%,以及在盛孵末期破口不足50%而大肚已超过10%的田块,均应立即施药。
3、如何确定一种害虫有迁飞特性?答:可通过对害虫越冬和同期突发现象的分析,结合高山网捕,飞机和海洋捕捉,标记释放回收,卵巢系统解剖等调查研究,证实害虫是否具有迁飞性。
与非迁飞性害虫相比,迁飞性害虫有其独特的特性:(1)种群数量长期具有季节性“突增”、“突减”现象,并使上下两代间发生数量十分悬殊(2)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种群有“同期突发”现象(3)种群上下两代间的发育进度不符合(4)成虫发生期间,雌虫卵巢发育有不连续现象(5)在高空用高山网或飞机捕捉,海面航捕,可捕到大量有季节性活动的虫源4、如何进行稻飞虱的田间系统调查?答:本田从返青期开始至黄熟期结束,选各类型稻田2块,采用平行多点跳跃法或随机分散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逢五逢十调查。
分蘖期每田查25点,每点查4丛,共100丛;孕穗至黄熟期,每田查10~20点,每点查1~2丛,共20~40丛。
迁入初期,须增加调查次数和样点,以掌握迁入始期和第一次迁入盛期。
初期主要调查迁入量,可用目测法。
其他时期用盘拍法,即统一用33cm*45cm长方形白磁盘,内涂一层薄粘虫胶或煤油、轻轻柴油,置稻丛下部,重拍稻株2~3下,稻虱落入盘内,计数虫种、虫型。
结果折算成百丛虫量。
各次调查时,抽查并统计各龄若虫比率。
卵情调查:早稻在主害代成虫高峰后调查一次,晚稻在主害代的前一代成虫高峰期调查一次,主害代成虫开始突增后13d左右再调查一次。
可在上述定点田内取样,每田取10个样,每个样拔半丛稻,共5丛,或20个点,每点2株,计拔40株。
逐株剥查,记载虫种、未孵卵、被寄生卵、死卵及卵壳数,换算成百株和每1h㎡有效卵数.若卵条数不足20,再增查一定调查数量;若卵量太大亦可先计卵条数,然后再剥查20条卵条,再换算成卵数.有条件的测报站,可设立稻飞虱观察圃,选主要类型稻田一块或几块,每块不少于334㎡.5、在稻飞虱预测预报中全国统一的世代划分和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是什么?答:(1)世代划分。
除海南岛外,划分世代以我国大陆南部的第一个世代为基础稻飞虱世代划分表各地习惯称呼的世代,可在相应的统一世代数后用括弧注出,如四(3)代。
每一世代的具体起讫日期可根据当年实际发生日期来确定,若遇早发生年或迟发生年世代的起讫日期可适当提前或推后,但一般不适超过5d。
(2)发生程度分级。
以主要类型田百丛虫量及其发生面积为依据,分成5个等级6、试分析影响水稻迁飞性害虫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答:(1)温度(2)降雨(3)风(4)越冬虫量(5)季节7、什么叫栽培治螟?提出的依据是什么?答:栽培治螟:通过采用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螟虫为害期等栽培制度,可减轻螟虫为害的方法,依据:水稻的栽培制度(包括水稻茬口、品种布局、栽培方式和栽插期)与水稻螟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和危害有密切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凡是使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与螟虫盛孵期相遇、种植结构复杂、布局混乱,为螟虫提供过度桥梁田的耕作类型,螟虫种群数量大,水稻受害重。
三化螟由于食性单一,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我国水稻螟害与栽培制度关系密切,栽培制度的改革必然引起螟虫种群和螟害的变化,栽培制度由单纯改向复杂,三化螟种群趋于上升,二化螟凋落。
反之由复杂改为单纯则有利于二化螟的发生而不利于三化螟。
8、试比较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生活习性有什么异同?答:9、试比较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活习性的异同10、在稻田生态系统,影响水稻害虫种类变化或优势种群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答:栽培制度复杂,品种繁多,各稻虫的习性各异,三者交错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稻虫生境,决定了各稻区稻虫的种类组成及其优势种,但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品种的更新,气候的变化,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天敌的盛衰等,都会导致稻田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引起水稻害虫种类组成的变化和种群的演替。
11、哪些年份二化螟有可能猖獗为害答:春季温暖湿度正常,二化螟幼虫死亡率低,发生期提前,数量多,为害重。
夏季温度较低的丘陵山区发生较重。
12、为什么把夏季降雨日数作为预测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答: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湿度为22~28℃,相对湿度90%以上。
成虫在高温(30℃以上)和干旱(相对湿度90%以下)条件下寿命短,产卵量少。
相对湿度在60%以下,蛹的羽化率显著降低。
蛹期淹水48小时以上,死亡率大。
温暖、高湿、多雨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它的发生。
13、如何做出稻纵卷叶螟的防止决策答:(1)农业防治。
注意合理施肥,防止前期徒长,可减轻为害程度。
抓紧早稻收获,及时暴晒稻草,以杀死稻草上的幼虫和蛹。
有条件的地区,可计划用稻田面积的5%左右作诱集田,进行早栽、肥培,并重点防治。
(2)药剂防治。
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农药防治。
用药时间最好在傍晚,因为该虫取食和转稻苞以这时最佳;水保持3.3cm的浅水;喷雾、泼浇应在有露水时进行;防治适期为盛孵期,即成虫出现后的7~9天。
(3)生物防治。
①保护天敌②释放寄生蜂③选用生物农药14、稻秆蝇在我国哪些稻区为害较重?它的发生规律怎样?答:主要分布于南方稻区,高山区为害较重,但黑龙江省也有发生;发生规律:在冬季温暖地区无越冬现象,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4月中下旬羽化。
成虫产卵与早稻秧苗和早栽早稻稻珠上。
5月第一代幼虫孵化,为害秧苗心叶。
6月下旬 ~7月初孵化出第二代幼虫,为害中稻幼穗和晚稻心叶。
幼虫孵化后借助露水爬至叶枕出侵入叶鞘。
后钻入心叶。
侵入后5~7天,心叶出现被害状。
水稻抽穗后,幼虫在叶鞘内生存。
一般一株一虫,未发现转珠现象。
早稻上,老熟幼虫爬至剑叶叶鞘内的叶枕出化蛹。
15、在进行水稻害虫化学防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研制、选用安全、高效的窄谱农药,合理施药。
高效广谱农药对天敌具有巨大的杀伤作用,研制、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窄谱农药,对保护天敌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施药:使用选择性或内吸性药剂;尽可能不采用喷雾、喷粉和泼浇法,而采用颗粒剂或土壤施药;避免在天敌繁殖、活动期间施药;轮换农药品种,选用复配剂;选择施药时期、一次防治兼治多种害虫等措施,对减少施药量和施药次数,防止抗性的产生,保护天敌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比较下面害虫为害状的异同稻象甲:成虫以管状喙咬食秧苗茎叶,被害心叶抽出后,轻的呈现一横排小孔,重的秧叶折断,飘浮水面。
幼虫食害稻株幼嫩须根,致叶尖发黄,生长不良。
严重时不能抽穗,或造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稻水象甲:以4龄幼虫在根外直接咬食稻根,造成断根,有时幼虫向上取食直到根基部,致使稻草枯黄。
由于根系被取食,刮风时植株倾倒,甚至被拔起浮在水面上,根系受害后还常变黑或腐烂。
根系受到破坏的水稻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新根少、植株矮小、苗易倒伏、甚至漂秧。
水稻分蘖率降低,成穗率和无穗粒数明显减少,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推迟,最终导致严重减产。
`成虫能在水面下或水面游动,白天多栖息于稻株基部,在日落前1—开始陆续向上爬,啃食稻叶仅残留一层表层,呈透明状。
稻瘿蚊: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形成“大肚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
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
稻秆蝇:以幼虫钻入稻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心叶抽出后出现小孔或白斑点,被害叶尖变黄褐色,展叶后叶上有若干条细长并列的裂缝;被害幼穗变为畸形或成白穗。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
稻叶蝉以成幼虫群集稻株茎秆上刺吸汁液,也可以叶片和穗部取食。
被害叶片初呈白色斑点,后变成褐色斑点,严重时整叶干枯,形同“火烧”。
二.1.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1)按苗情,查卵量,定防治对象田。
据当地测报站预报,在成虫盛发高峰后2—3天,按不同类型田水稻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查卵块密度。
重点查长势旺盛、叶色嫩绿的田块,以确定防治对象田。
各种类型田查2—3块,每块查一分地,当调查结果推算每亩有卵块30块以上时,定为全面施药田;不足30块的,定为“抓枯心团”防治田。
(2)查卵块发育进度,定施药日期。
与上述查卵量的同时,从确定为全面施药防治的各类对象田中连根拔起带卵块的稻株50棵,集中移栽到便于观察的地方,每天下午检查卵块发育情况,统计50块卵中,已孵和卵粒全变黑的卵块(即将孵化)合计的比率,当累计占30%时,即表明田间同样情况的卵块,已有16%,即通常为“始盛孵”的指标。
若决定要施两次药的,即可决定在翌日施第一次;若决定只施一次药的,则还应继续观察。
当50块卵已全部变黑或已孵化,则表明全代卵块盛孵高峰已到来,决定施药两次的应在翌日施第二次药;决定施一次药的,也应于翌日施药。
至于抓枯心团,可于盛孵高峰后2—3天,当有青枯心苗少量出现时,应以青枯心苗所在处为中心1平方米的范围内施药。
由于卵块孵化进度不一,隔几天要复查、补施药。
2.防白穗的“两查两定”:(1)根据预报的盛孵期,查苗情,定施药日期。
在当地测报站预报的盛孵期,经常检查当地各类型田的苗情,每类型田查2—3块,每块按对角线查5个点,每点5丛水稻(各点应距田基1.7米以上),每次分别记载大肚、破口和出穗的稻株数,计算各占调查总株数的比率。
凡盛孵始期以前,出穗已超过80%的和盛孵末期大肚仍不足10%的类型田,不作为重点施药对象田。
前者可不施药,后者可归入防止枯心苗处理。
凡在盛孵期内,大肚已超过10%,抽穗不到80%的田块,均列为施药防止白穗的对象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