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传播符号及其特性
1.声音
声音的特性包括:
(1)声音的物理性声音的存在形式是波状的
①声音的产生。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②声波的波长和频率。
声波的波长为声波振动一周所传播的距离,频率是表示每秒重复
波形的数量。
声波的频率还表示音调的特性。
③声速。
声波传播的速度决定于媒质的特性,即其密度、弹性等。
④声音的方向性。
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时,声波比较均匀地向各个方向传播;当声波波长小于声源尺寸时,声波集中向声源正前方一个尖锐的圆锥体形状范围传播。
⑤声波的反射、折射。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遇到障碍时,会视障碍的材质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⑥声波的衍射和绕射。
声波在传播途中遇到小于波长的障碍物时,会绕过障碍继续前进。
⑦声波的可叠加性。
(2)声音的生理性
①声强。
声强即音重、响度,声场中任一点上的声强是每秒钟通过单位面积的声能,它表示声音的强弱,指声音的力度,即声波振动的幅度。
声强又称音量。
②音调。
音调又称音高,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③音色。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即使两个声音具有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也能根据音色区分出不同乐器或人声。
④声音的方向感。
对于人来说,声音具有方位感与运动感。
这是由人的双耳定位形成的感受。
(3)声音的表情性
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节奏都具有表情作用。
不同的内容需要相应的感情表达方式,需要传播者以不同的语音、语调、语速、停连、音量等去处理和把握。
(4)声音的心理性
①对声音的选择;
②耳朵的掩蔽效应;
③广播电视声音类:语言,内容的主要栽体;音乐,写意用;音响,写实用。
2.图像
(1)构成
①活动影像,是指图像内容活动、连续变化,如我们平日的视觉观察所见景物状态的实景记录,是电影、电视中多数画面的表现状态。
此外,连续画面还包括动画、特技图像等人类创造的视觉对象。
②静止图像,是指图像内容凝固不变,仅有一个固定状态的情况,包括照片、图画、图表和示意图等视觉形式。
(2)荧屏显示
电视图像是投影在荧屏上供观看的光学图像。
它合成电子视频信号。
彩色电视是亮度“Y”信号和色彩“C”信号的组合,电视设备将两种信号合成为单一信号传送并录制。
(3)电视屏幕
电视画面是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的,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视觉最清楚的范围是在垂直视角约15°,水平视角约20°的矩形面积之内。
因此电视屏幕一般都设计成矩形。
(4)电视画面的特性
①仿真性;②连续性;③选择性;④多义性;⑤时限性;⑥低清晰度;⑦二维画面。
3.文字
(1)文字类别
①屏幕文字。
屏幕文字又分为标题和字幕。
标题一般是指节目名称,常与其他画面内容同时出现,共同构成节目的开头。
②画面文字。
画面文字是指摄录的影像中存在的文字(如匾额、会标、标语等)。
画面文字使用得当,可以自然、准确地传达明确的信息,因而可以说是电视传播信息的一个捷径。
但是,镜头运动、物体遮挡、电视画框等,有时会造成文字内容的不完整,产生“断章取义”的现象,在摄像和编辑时要特别加以注意。
(2)图像中文字的主要作用
①“视、听、读”三位一体,加强信息记忆;
②丰富节目内容,保证新闻时效;
③美化荧屏。
4.广播电视信号的特性
(1)广播信号的特性
①人除听觉外,还有着视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
而广播传播的信号则只诉诸人的听觉,这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单信道的接收。
单信道接收没有多信道接收中的信道兼备,比较单一,但也没有多信道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干扰;其所传信息像沿着一条笔直、宽阔的大道,直达接收者的大脑,使接收者感受专一,能很好地理解所传内容,因而它具有接收通道单一、集中的优点。
②声音虽然只是诉诸听觉,但在对内容的表达上并没有任何限制,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声音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结构、样式,表达丰富多彩的人类思想与生活。
(2)电视信号的特性
①电视信号具有立体多通道的特点,它较好地还原了人们对事物感觉以视觉为主、听觉和其他感觉为辅的多元方式。
②电视丰富的信号系统在内容的表达上有着突出的优势。
③但是多元信号带来的形象高度确定,却没给想象留下多少空间,从而让人很难再对形象展开再创造和对内容结构有更积极的心理参与。
④与广播感受专一比较起来,信号丰富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即如果处理不好,各类信号
间会互相干扰,反而会对接收带来负面影响。
二、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接收
1.广播电视信号的传送技术
(1)广电传输技术概念
①调制信号。
调制信号是指用来改变包含着需要传递的信息的载波的振幅或频率的信号,所传信息包括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等。
②载波。
载波是一个频率、振幅和相位都不变的正弦波,它的频率比较高,适于做无线电波发射。
载波作为正弦波具有三个基本参数,即振幅、频率和初相位。
③已调制波。
调制过程就是调制信号对载波进行加工的过程,如果让载波的某一参数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已调制波。
(2)调幅与调频
①调幅。
调幅就是用调制信号对载波的振幅进行调制;
②调频。
调频的特点是载波的幅度始终不变,而频率随着音频信号的高低而变化。
2.广播电视的传播信道
(1)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在空间传播的、频率范围约在3赫兹~3000千兆赫的电磁波。
①广播频段。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随频率的高低不同而有差别。
声音广播所用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的一部分,其频率在30千赫~30兆赫之间,波长在10米~10千米之间。
国际上把广播用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分成若干频段,它们是长波波段(150~270千赫)、中波波段(525~1605千赫)、短波波段(3.9~18兆赫)和超短波波段(88~108兆赫)。
②电视频段。
电视的发射频率在48.5~958兆赫之间。
世界无线电行政会议(WARC)
规定,这段用于电视和调频广播的无线电频率共分为六个波段。
(2)广播电视现实覆盖方法
①发射台。
广播电台、电视台利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介质,使用高频载波在空中搭建传输链路来传输视频、声音、数据等信号的系统为发射台。
广播电视台一般建有专门的发射台、塔,这些台、塔的覆盖半径取决于其所处位置、高度与发射功率。
一般来说,功率大、位置居中、有相当高度的传送距离就远,覆盖范围就大。
②微波线路。
微波是指频率超过1吉赫(GHz)的电磁波,波长范围在毫米~厘米数量级。
微波波长比电视使用的载波还要短,两者的传播特性基本相同,即囿于地球曲面地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直线传输。
这决定了广播电视微波站之间的传输距离不能太远,一般在50公里左右。
微波线路就是由多个微波站接力传输形成的,它就像是一串路灯,将广播电视节目接力传送至发射台覆盖范围以外的地方,连接起一个个城市,形成全国网络。
③卫星传送。
从广义上说,卫星广播和卫星电视是指利用同步卫星上所设的空间无线电台发送广播电视信号或其他信息供地面接收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卫星传送,即将卫星作为远距离中继传送的手段,将其收到的来自地面的节目信号转发回地面转播台,再由地面台播出;另一种是卫星直播电视,即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转发电视信号,供公众个体通过特定天线直接接收。
通常所说的卫星电视指的是后一种。
④有线传输。
目前有线传输的主要是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包括电缆电视和光缆电视。
3.广播电视的接收特性
(1)方便易得;
(2)受众面广;
(3)选择与保留。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