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亚迪公司简介

比亚迪公司简介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概况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比亚迪在广东、北京、上海、长沙、宁波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九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4万人。

在最新公布的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比亚迪排名216位。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股票代码:1211HK),创下了54支H股最高发行记录。

截止2007年底,公司总资产近300亿人民币,净资产超过12亿人民币。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有限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名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

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

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

2008年9月,美国著名投资者“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约占比亚迪本次配售后10%的股份,2009年10月止,内地汽车销量连月上升,新晋汽车股代表比亚迪续受追捧,并成为全国市值最大车股。

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也因此以350亿身价荣登中国首富宝座。

1.1 产品介绍比亚迪现拥有IT和汽车以及新能源三大产业。

IT产品主要包括二次充电电池、液晶显示屏模组、塑胶壳、键盘、柔性电路板、摄像头、充电器等。

公司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创新、研发实力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客户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通讯业顶端客户群体。

自二零零三年开展汽车业务以来,比亚迪一直凭借垂直整合的经营模式打造出持续的性价比优势,以合理的价格及优质的产品不断扩大客户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集团的汽车产品已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并通过不断强化产品研发能力、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同时深化垂直整合提升经营效率,不断优化及调整集团的产品结构,并推出一系列车型,拉动了集团汽车销售的增长。

目前,集团累计产销超过百万辆轿车,奠定了比亚迪作为国内自主品牌领导者的地位。

2011年集团改变以往快速扩张经销商网络的市场策略,积极优化汽车销售网络,然而销售网络的梳理过程对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集团整体的汽车业务维持平稳,实现营业额约人民币21,550百万元,同比略有增长。

集团期内整体汽车销量为50余万辆,同比增长约10%。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比亚迪成功蝉联二零一零年国内自主品牌轿车生产企业销量第一名。

年内,集团旗下多款车型均取得满意的销售成绩,其中热卖车型F3的热销走势持续,蝉联二零一零年全国轿车单一车型销售冠军。

微型轿车F0及瞄准中高档市场的F6也持续受到市场欢迎,平均月销量分别超过1万辆及4,000辆。

此外,推出市场一周年的燃油汽车G3、八月份推出的比亚迪首款MPV车型M6及第四季度推出的轿车L3,三款新车型均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进一步丰富了集团的产品组合,拓宽了集团的收入来源。

在中央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支持下,集团于合适的时机推动新能源汽车于国内外市场的商业化普及进程,并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导者为目标。

集团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于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现时正以出租车形式在深圳投入试运营的50辆纯电动汽车E6,截至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份的累计运行里程已突破150万公里,各项性能表现优异,E6已然成为全球电动汽车技术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集团于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向美国交付十台双模电动车F3DM予洛杉矶市住房局(HACLA),正式开始比亚迪电动汽车在美国对集团客户的示范推广。

截至目前,集团的电动大巴K9亦已于深圳、长沙投入试运营,并将于二零一一年开始规模化营运,为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带来重大革新。

为进一步完善集团的经销渠道于国内的布局,集团于年内进一步加强与经销商的沟通,以提高经销商的满意度及长期盈利能力。

集团于年内亦加大投资扩展产能,其中长沙汽车生产基地的建设稳步开展,预计能为未来的市场需求做好充足的产能准备。

此外,比亚迪正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业务的海外布局,并已于年中于北美设立区域销售总部。

除了通过自身发展外,集团亦积极与具有协同效应的第三方合作以带来更多业务发展机遇。

于二零一零年三月一日,比亚迪与Daimler AG(「戴姆勒」)订立谅解备忘录,双方有意首先于中国在电机驱动的乘用车方面开展合作,在待选定的戴姆勒车型结构上开发具有全新外观的电动车。

于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七日,双方签署合资经营合同,拟在中国成立「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六亿元,由比亚迪及戴姆勒各占一半股权。

合资公司的经营目标为研究和开发新电动车,包括技术平台、动力传动技术、设计及品牌,并利用该整车的优势进军中国市场。

合资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将结合戴姆勒在汽车结构和安全领域的专有技术,以及比亚迪卓越的汽车电池和驱动技术。

戴姆勒和比亚迪将以双方联合开发并由合资公司注册及拥有的新品牌,将新一代电动汽车推向市场。

二零一一年二月,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获得营业执照并正式成立。

于二零一零年六月十八日,比亚迪与Compagnie Generale de Locationd'Equipements(「CGL」)签订合资合同,拟在中国深圳成立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该合资公司将在中国大陆从事为购买汽车融资的业务,包括向新车的终端客户提供贷款。

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将为人民币五亿元,其中比亚迪将注资人民币四亿元,而CGL将注资与人民币1亿元等值的欧元。

合资合同及合资公司的成立,需待相关中国政府机关(尤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落实。

比亚迪的新能源产业包括电动车、储能电站、太阳能电站等绿色科研项目,立志于继续引领全球新能源变革。

2.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2.1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国际环境(一)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2009年全球汽车总产量6171.47万辆,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下降15.77%。

按国别划分,中国大陆汽车产量为1379.1万辆,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22.35%;日本、美国和德国分别排第二至第四位。

按企业划分。

2009年全球共有14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辆,其中丰田汽车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2009年共生产汽车723.45万辆,排在世界汽车企业产量首位。

在这份车企实际产量榜单中,共有7家中国车企入围世界前25名。

其中比亚迪位列第24位。

但是入围世界车企产量排行榜25强的7家中国汽车厂商的实际自主产量总计470.4万辆,只相当于丰田汽车公司的65%,这一数据也要少于通用汽车(645万辆)、大众汽车(606万辆),而与排名靠后的福特汽车(468万辆)及韩国现代汽车(464万辆)不相上下。

(二)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新特点a) 低碳化成发展趋势2010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里程碑式的一年。

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全球汽车工业向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转移,中国汽车和自主品牌将进入下一个黄金十年,中国将由原来的自行车社会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中国自主品牌也将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跨越。

对于全球汽车工业,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低碳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新特点。

各汽车制造厂商已意识到从以汽油味燃料的汽车到电动汽车的转变,会使汽车的基础技术、汽车制造商的固有技术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整个汽车汽车行业的变革。

b) 合资、兼并仍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各大厂商竞争实力的接近,国际汽车产业各汽车厂商之间合资兼并仍成发展趋势。

合资厂家为分摊巨额的研发费用,降低投资风险,绕开贸易壁垒,降低生产、销售和储运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不断加强合作,以最终达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竞争实力的目的。

同时进一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以扩大企业规模。

c) 服务创新化随着汽车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各汽车制造厂商在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和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起汽车服务,逐步开始了全新理念的汽车营销和汽车服务。

汽车服务业也将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之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正引起汽车产业新的营销变革。

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国内环境1) 国内汽车市场的旺盛需求当北美、欧洲、日本汽车市场日渐成熟,有效需求增长放缓的时候,中国汽车市场却一枝独秀,需求强劲。

汽车保有量和需求预测(单位:万辆)润根据最新的统计,今年上半年14户国家重点汽车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2146亿元,增长46.6%,增速同比提高24.3%。

实现利润179.9亿元,其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三大汽车集团合计盈利167.5亿元,占汽车行业重点企业盈利总额逾93%同比增长近97%;合计增利82.4亿元,占汽车行业重点企业增利额的91.4%。

3)新规定的出台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正式生成《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16批)网上申报培训会的通知。

通知称“为了保证《公告》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我司将对各车辆生产企业名称、注册地址和生产地址等信息进行登记核实。

”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威胁“中国最善于说道做到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8月初宣布大幅下调年度销售目标,从80万辆调至60万辆。

”一直以来,比亚迪在汽车业给人的印象就是游刃有余,无限风光。

作为电动车领域的技术先锋,连巴菲特都对其青睐有加,与梅赛德斯-奔驰的合资企业也正要开张,却大幅下调销售目标,不是经销商经营惨淡,也不是遇上了坏年景,而是经销商承受巨大的资金和库存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抉择。

但如果不是这样迅速做大规模的策略,比亚迪能否走到今天更不好说,除了更早进入汽车业的吉利取得成功之外,2003年的中国民企造车潮,至少有8到10家公司争相涌入,但只有比亚迪闯出了一番天地。

其余不是被更大的汽车公司整合,就是依旧默默无闻,或者干脆退出了汽车领域。

下调销售目标这一事实真正能说明的是,虽然在策略上已经收到成效,但是现在,比亚迪的迅速扩张策略开始逼近极限,这家公司该到夯实基础的时候了。

北方华鹏比亚迪销售店今年上半年销售了1670台比亚迪F3和F6轿车,它属于比亚迪最早建立的A1销售网络。

过去几年它一直是比亚迪在北京销量第二大的经销商,去年销量超过4000辆。

正是分布全国的数百家像北方华鹏这样的4S店支撑起了比亚迪的销量。

但无论市场形势好与坏,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和资金压力,满负荷运转。

北方华鹏去年最少的一个月被分配了200辆的任务,最多的时候超过600辆,今年上半年每个月的任务都超过400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