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我国风景园林法规

简析我国风景园林法规

简析我国风景园林法规
摘要: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的内容有生物学,生态学,林学,园,艺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等各个领域。

在学科研究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景观规划,园林绿化,风景名胜,自然保护4个主要领域和空间领域。

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他们一般属于不同部门,执行专门性法规要求。

而且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制定完善的园林法律和法令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风景园林,法规,条例,城市规划,环境,景观
内容:
1我国风景园林法规的建设概况
景园林法规是一门研究园林绿化与城市绿化,城市规划,城镇建设,风景名胜区与公园管理,环境保护等项事业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法律关系,并依法从事园林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园林的生产和建设作为一项产业,不可避免地与一些经济,行政,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相联系。

风景园林法规的研究范围比较大,主要包括与风景园林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环境法,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建设法等。

我国现阶段的风景园林法规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园林相关法律法规来自三个层次主要有: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行业规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试行)》, 《公园设计规范》,《城镇规划与园林绿化品规范》等;
以及地方性法规:条例(以苏州为例)《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苏州湿地保护条例》(省内第一部地方性湿地保护法规)。

2案例分析
2.1苏州地方条例
苏州近几年陆续建立的太湖湿地公园、太湖湖滨湿地公园等更是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据统计,至2009年底苏州自然湿地总面积为268.76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1.66%,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苏州湿地资源受到人为破坏严重,从2005年至2009年短短间,湿地面积减少一个半古城区的面积。

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惠明:“随意改变湿地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不断下降。


为此,新颁布的《苏州湿地保护条例》,明确农林部门为主管部门,严格了湿地的征占用管理,对违规破坏湿地的行为,将处最高100元/㎡的罚款。

同时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在既有8个省级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再建12个市级以上的湿地公园。

从《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到《苏州湿地保护条例》,历来先行先试的苏州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是题中之义。

2.2杭州地方条例
2012年1月6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从今年元旦起正式实施了,这是杭州用来保护世界遗产西湖的首部地方性法规。

《条例》把保护的范围和对象规定得清清楚楚:包括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在
内的西湖自然山水和唐宋以来不断演变成形的“三面云山一面城”、“两堤三岛”、“西湖十景”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史迹、特色植物景观以及遗产的审美特征与精神价值。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喆透露:“我们已经委托专业单位对遗产区的土地建设容量、建设控高、交通流量及游客容量,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科学严谨的数据和方案,使《条例》的实施更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孙喆说,对遗产区比较”敏感“的土地和建设问题,《条例》里明确规定,要依法从严审批各类建设项目,并将切实组织遗产影响评估,实施专家咨询论证项目。

对那些已审批的项目,景区将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长期跟踪,开展必要的检查和监督。

已有的建设项目,如果不符合《条例》的要求和规定的,将依法要求相关单位在限期拆除、外迁或整改。

同时,杭州还将依照《条例》的要求,严格控制进入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内营运或者行驶的船舶、机动车的数量,违反条例规定的,无论是任何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条例赋予的职权,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2011年7月13日,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正式成立。

孙喆表示,将通过这个保护世界遗产的专门机构,进行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有效整合原先分散构建的各类监管资源,采取实时监测与预警监测湘结合的办法,建成全面覆盖西湖遗产本体、环境、游客和安全信息的监管体系。

3存在问题
3.1体系不健全
对我国现行国家园林法规规范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发现其法律体系极不健全。

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编制与审批”的管理以及“园林绿化实施管理”的领域都没有法律规范对其操作规程进行引导和约束;也就是说,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有些程序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定规范可以遵循,比如说在进行绿化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绿化用地和园林绿化成果管理、绿化施工竣工验收时;这样必将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各地由于立法水平不一而导致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存在较大的差异。

除此之外,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的衔接、绿化方案审批后的监督实施、设计部门违反《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应技术标准后法律责任的承担、园林绿化设计专业技术人员执业准入控制标准的建立等领域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势必会成为园林行业的发展增的种种障碍。

3.2功能要求
现行园林法规体系的漏洞我国现行园林法规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具有较明显的问题。

在此《编制纲要》中,忽视了园林绿地的防灾避灾功能;城市绿化用地之所以在各类城市用地中按比例进行设置,其中有对人们使用方便的考虑,同时也是城市建立防灾避灾体系的需要。

举例来说日本的城市绿地因在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发挥了重要的防火地带、避灾场所的作用,而受到极大的重视;建设部《城市抗震防灾管理规定》中的“抗震防灾措施”第一条即提到进行“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并制定“人员疏散的措施”。

我国许多城市的避灾系统规划中都提到了用绿地作为防火、防洪、抗震防灾的设施。

因此,在我国的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应忽略绿地系统的防灾避灾功能,而应将其纳入法规规范中加以明确。

绿化规划用地确定下来之后,园林绿化行业面临着规划的实施管理工作,即对绿化用地的管理和对园林绿地的建设管理。

3.3各方面的关系协调
从宏观上讲,城市园林绿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的道德规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园林法制就必须分析以上诸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的条件下,园林有形市场的建立、市场游戏规则的确立等问题如不顺利解决,将会干扰甚至阻碍今后园林行业的发展。

园林绿化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法律上涉及各相关法律关系的制约和彼此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

这些关系问题在园林法
制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

如何兼顾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矛盾相互协调成为园林法制殛待解决的问题。

3.4内容体现
我国现阶段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的要求上。

包含有对旧城区的景观改造,河道改造、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环境建设上。

相关的景观建设行为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层面的景观设计,更多的是注重审美的需求,相当大部分的工作是在做建筑和城市的“装修”而忽视了作为管理控制手段的景观,即缺失可持续性的园林法规内容。

4思考总结
园林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是保证城市园林绿地能够得以科学地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

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城市绿化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

许多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建立起一系列的园林专业法,国外把园林法令纳入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领域,促使园林法制得以健康地发展。

园林设计师和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主要任务应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乃至更大范围内环境的优化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美化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可达性强的休憩场所。

通过绿地系统规划,为引导城市空间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为城市防灾避灾系统的建立提供支持。

园林法制是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园林法规就是通过对园林行为的预测为行业发展清除障碍,同时通过执法保证园林建设的顺利实施。

考察整个建设行业法律体系的构成情况,有利于明确园林法规在建设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其上位法和相关法,从而协调园林法规与其他法规的配套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