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绝对的,是出于不断变动之中的。
(一)全球经济企稳回升但仍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2008 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全球经济大受其累。
联合国在《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初步报告中估计,世界生产总值在2009 年下降了 2.2%左右。
报告称,如果目前的刺激性经济政策得以持续,世界经济将在2010 年缓慢复苏,实现2.4%的低速增长。
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经济在2009 年下半年出现探底企稳迹象,但同时,刺激政策的负面作用正在显现。
如美日等国财政赤字创下历史新高,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流入市场带来了通胀隐忧,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趋暖但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虚拟经济领域,新的监管机制和交易规则尚未建立,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仍在继续泛滥,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动荡;在实体经济领域,不确定因素仍很多;在国际贸易领域,受流动性增多、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大宗商品以及黄金等贵金属的价格快速上涨,发达国家消费疲软,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对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将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问题都警示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不排除出现新动荡的可能。
(二)新兴大国崛起势头强劲,各大国调整对外政策,互动频繁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
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拖累,软硬实力明显受挫。
美国自“9·11” 事件以来,用于反恐战争的帐目费用累计超过 1 万亿美元。
此外,美国国债、财政赤字、失业率屡创新高,对中国、日本等主要债权国的依赖日益加深。
欧盟、日本也困难重重。
虽然新兴大国收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印度经济增长率在2008-2009 年度回落至6%,中国经济2009 年增长8.7%。
据中国海关1 月10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9 年出口总额超过 1.2 万亿美元,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2010 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加紧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抢抓战略制高点。
打着“变革” 旗帜上台的奥巴马,外交政策调整幅度出人意料。
一是重视运用“巧实力” 修复美国形象。
他宣布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并从伊拉克撤军,宣称要开启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新起点,倡导建设“无核武器世界”。
二是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
奥巴马激活并提升G20 对话机制,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权上让步,以换取新兴大国出手相助。
三是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
美国以欧亚大陆为核心,把反恐重心转向南亚,出台从伊拉克撤军计划以及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新战略,“重启”美俄关系,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更加重视中美关系。
四是推进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
在中东和平问题上,奥巴马任命特使,往返推动重启中东和平进程;在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软硬兼施;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在推动国际制裁的同时也显示一定积极姿态,派出朝鲜政策特别代表博斯沃思访朝,促朝重返六方会谈。
此外,奥巴马出台了以接触缓和为主调的对苏丹新战略。
但必须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目标仍然是防范和遏制潜在的竞争对手,维护其一超独霸的地位。
其他大国也都怀着强烈的紧迫感,加紧调整对外战略。
俄罗斯着力经营和扩大在独联体的影响,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关系,重启与美国的关系,积极缓和与欧盟的关系。
欧盟推动完成《里斯本条约》批约进程,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谋求主导权和道义制高权。
日本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倡导“友好外交”,倡建“东亚共同体”,从过分依赖美国向注重自主均衡外交发展。
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大国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在国际体系变革进程中力图发挥更大影响力。
(三)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中国因素广受关注。
2009 年12 月,美国一个名为全球语言研究所的媒体跟踪集团发布报告称,该所对过去10 年世界上的媒体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崛起是过去10 年的“世界头号新闻”。
确实,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否定的现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力量明显上升。
在全球经济出现衰,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采取了果断有效的措施,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保八”成功。
中国进出口和外汇储备继续上升,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并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
二是中国声音明显响亮。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文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货币储备。
中国毫不客气地批评发达国家在大气减排上的虚伪和不道德行为。
胡锦涛主席在去年9 月份出席联合国核裁军峰会、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20 国集团金融峰会等四大峰会时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上述四个领域的改革主张和立场。
三是中国话语权明显提高。
2009 年是中国在国际体系改革中话语权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西方发达国家被迫同意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IMF 和世界银行的投票份额,同意以G20 取代G8,为中国等发达中国家提供了与发达国家合作共治的平台。
四是中国模式吸引力明显增强。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美欧发展模式“麻烦缠身”的背景下,中国模式显现强大生命力,全球瞩目。
西方国家对之心态复杂,以往是怀疑、诋毁,现在开始重视,但忧心忡忡,有些人甚至开始“捧杀”中国。
许多发展中国家则纷纷到中国来“取经”,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
与此同时,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
对此,我们自己要头脑清醒,决不能承担力所不能及的责任。
正确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势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找准奋发图强的着力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当前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清醒的判断。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挑战。
和平与发展是相对于战争与革命而言的。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经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期对峙和厮杀,战争与革命的主旋律曾经高亢激越。
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逐渐缓和。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剑拔弩张的两极格局彻底瓦解,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经历了血与火的磨难,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但是,我们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不能因此过于天真,认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现实了。
首先,和平的问题没有解决,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新的发展,这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总根源。
美国是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总代表。
它凭借综合国力上的绝对优势,肆意控制、干涉和2011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的大使、专家、学者、研究员们举行多次研讨会,认为从六个看点切入即可看出一年来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乱象丛生彰显世界大势日本遭受复合灾害,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美国严重经济困难,西亚北非剧烈动荡,亚太角力风起云涌,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安全形势更加复杂。
乱是表象,表象里面有规律。
透过乱象可以看到几个世界趋势在加速发展。
一是美国的主导能力削弱,就连欧洲盟友也难摆平,各种国家、各种地区和国际组织在不同问题上作用上升,世界多极化更加明显。
二是与西方颓势相映照,新兴力量继续上升。
中、俄、印、巴GDP均已进入世界排名前11位。
据IMF测算,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0年88.6%下降到2010年的30%,金砖国家同期则从-0.6%上升到60%多,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的速度加快。
三是亚洲是新兴大国最为集中的地区,人口占世界61%,2010年GDP已超过欧洲和北美(亚洲196606.80亿美元,欧洲190416.99亿美元,北美174924.90亿美元),跃居各大洲之首。
各种力量都在进军亚洲,亚洲成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
四是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理念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
西方发展模式广遭质疑,普世推广更难为继,中国的成功经验倍受关注,多数国家都在转变发展方式,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西方陷入多重困境,影响复杂深远美国高失业、高赤字、高通胀与低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债务沉重,首失“3A”级主权信用评级,民主、共和两党围绕债限问题展开恶斗,引发对美两党政治的信任危机,民众不满情绪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遍及各地。
欧洲债务危机由点到面,不断深化漫延,欧盟及各国政府救助不力而失信于民,一年内已有六国政府倒台。
极端势力、民粹主义、仇外排外势力开始泛滥。
社会风潮迭起,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日本债务占GDP比重已逾200%,政局动荡不已,政权更迭频繁。
西方目前的困境是长期被表面繁荣掩盖的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政府借债度日、国民超前消费、社会两极分化、资本贪婪逐利、党派恶斗、选举至上、民主异化等痼疾经过量化积累的公开爆发,从根本上讲,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走到了一个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节点上。
但是,西方的困境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已到尽头,也未改变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对此必须清醒判断。
与此同时,对其产生的复杂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美欧日普遍实行紧缩政策,影响自身增长,减少国际需求,拖累世界经济;二是美欧通过量化宽松、贸易投资保护等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加剧国际矛盾与斗争;三是一些西方国家困境中不甘示弱,采取特别手段转移矛盾,展示能力,发动对利比亚战争,并试图将此作为新干涉主义模式加以推广,就是例证;四是西方国家为摆脱困境而进行内外战略与政策调整和采取纠错修复措施,将给世界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三、西亚北非动荡难息,地区孕育重大变革阿拉伯国家动荡,内部多种矛盾激化是主因,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及美国中东政策起了催化作用,动荡发生后,美欧大国插手干预又使事态扩大和激化。
已经政权更迭的国家还可能发生新的动荡,未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前途未卜。
动荡不仅在阿拉伯地区扩散,且在外力的推波助澜之下有向南亚、中亚外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