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兴趣教学方法
摘要:高中生面临高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许多学生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学
科的学习没什么兴趣,而是为了高考的分数,是纯粹地为学而学,学生的学习主
要是被动的、没有兴趣的解题训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
生追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减轻高中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态来参与学习,这
样的学习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兴趣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
重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兴趣教学联系实际设计悬念多媒体教学
一、多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以实践为源头,又以应用于实践为终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社会、科技、经济、生活等为背景,密切结合社会热点、国家改革、经济信息以及体现
数学巨大作用的典型事例,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充分认识
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如在研究函数最值问题时教师可用下例进行教学:某
商场将进货单价为80元的商品按90元一个售出时,能卖出400个,已知该商品
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20个,为获得最大利润,售价应定为每个多少元?这种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融科学性、思想性、典型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学
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促进他们形成科学解
题的思想方法。
二、用悬念来导入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如果在开课之始,就抓住学生的
注意力,对整堂课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将大有裨益。
新课的引入途径很多,兴趣
导入就是应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它讲
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一般不把问题讲透,有意设置悬念,刺激学生处于
一种欲知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入乘方中对数的计算一节内容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将一张《宁夏日报》对折50次,大家猜猜大概有多厚呢?”有生答:“大概有几尺厚吧。
”师答:“差远了,你们尽量往多的地方想。
”生答:“能有几丈吗?”师答:“再大胆些。
”有生答:“总不能有几百米吧?”师笑答道:“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
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能到达月球了,我们可以顺着爬上月球去见嫦娥和吴刚呢!”这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结论。
师答:“不相信,那就动手验证一下吧。
”学生也憋不住了,个个紧张的进行对数计算,算错的同学自觉地找同学纠正。
抽象的对数计算,经过这样的引入,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
学生
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对数的计算这节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为本节知识的顺利获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
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把抽象化的数学具体化,静态的数学问题动态化,以及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趣味化。
还可以提高学生在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授高二数学中立体几何这一章节时,许多
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因为缺乏空间想象力,教师在讲解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利用
多媒体制作一些常用的几何体图片或者短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的几何体中
面面之间和线面之间的关系。
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图或者三视图再进行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力。
三视图中可以转动的画面特性,可以使学生对
几何体进行多种角度的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
习兴趣。
又或者教师还可以用电脑编辑一些简单的程序,比如企业发放奖金的方
案或者是收取通话费用之类的程序,通过实际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
用性以及计算方法的实用性,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应
用的一门学科。
只要教师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优点。
就会促使学生对数学教学产
生更多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四、用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不论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表面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都体
现着美的特征,展现了数学的独特风貌。
在数学中深入挖掘,艺术地表现数学美
的特征,诱发学生内心的美感,可提高对数学的审美能力,更可激发他们对数学
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点的教育,寓美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增加数学知识
的感染力,而且也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这对培养高素质
的人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需要教师以学
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向,在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绩感,启发他们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
规律,形成主体性,逐步发展兴趣。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自己的完善,积极
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把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兴趣教学融合起来,进而产生好的
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明浅谈高中数学兴趣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1,(6)。
[2]宋培艳高中数学兴趣教学略谈[J].吉林教育,2018,(14)。
[3]陈克文关于高中数学兴趣教学的探讨[J].南北桥,2016,(8),15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