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今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使用《语文》新教材

今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使用《语文》新教材

今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使用《语文》新教材日期:2004-09-08 作者:来源:文汇报从2004学年第一学期起,上海800多所小学一年级新生将全部使用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新教材,这意味着小学“二期课改”从“点上试验”进入“面上推广”,开始了小学从起始年级全面使用新编教材的征程。

《语文》课程,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始接受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感知周围环境、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情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年级的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乃至人格的形成,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今秋近10万名小学一年级学生捧上的《语文》新课本,与“一期课改”《语文》课本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其中“识写分流,分步到位”是语文学科中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它的主要特点是——其一:识字的环境不同——从原来的认读单字向在语言环境中的识字转变,简言之,就是在阅读中识字。

其二:识字的目的不同——从原来的简单认字向培养阅读兴趣、养成学习习惯转变,同时将识字的兴趣与态度放在重要的位置。

其三:识字的要求不同——从原来的“四会”(会读、会写、会默、会用)向以“一会”(会在语言环境中认读)为主转变,由大量的“一会”带动“三会”。

其四:识字的序列不同——从一般的先易后难认字安排向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边阅读边识字方向转变。

其五:识字的渠道不同——从只注重课堂识字向课内外识字并重转变。

为了方便教师、家长把握使用新教材,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堂教学和家庭辅导,市教委教研室特编写了今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完全手册,以供参考。

识字篇识字与认读[标准与要求]《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但只要求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认读,能大致了解意思。

虽然《课程标准》将部分识字内容重心下移,一二年级的识字量由过去的1200个提高到2000个左右,但识字要求大大降低,将原来的“四会”要求降低为“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鼓励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巩固所识的字。

话题1为什么低年级要认识那么多汉字?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走进阅读”,而阅读的基础是一定的识字量。

过去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量过少,识字速度过慢,学生识字的潜能没有很好被开发,致使学生迟迟不能进入阅读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学生学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而这种兴趣和习惯应该在学生初学语文之时起就悉心培养。

[新教材特点:边阅读边识字]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扫除阅读障碍,低年级新教材变过去识字晚、识得少、识得慢为早识字、多识字、快识字;变先识字再阅读为先阅读再识字,边阅读边识字,促使学生能尽早进入阅读状态。

[经典说法]要走进阅读,首先必须解决识字问题。

据对小学读物(书、刊、报)的字量、字频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如能识2000个常用汉字,那么,可能遇到的生字障碍只有2.6%,学生只要借助字典就可以解决,这就意味着,如按照“二期课改”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从三年级起,学生已基本能独立阅读。

话题2一年级学生识这么多字,适应得了吗?与“一期课改”教材相比,现在新教材要求识的字是多了,然而,在识字的起步阶段,要求达到的程度低而合理,而且坡度设置更为科学。

[新教材特点:识写分流,分步到位]以往识字要求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默、会用。

学生在抄写和默写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牵制了识字的速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教材遵循“识写分流”的基本思路,对识字的四项要求,不要求一次完成,一步到位,而是分项落实,分步到位。

对2000个常用汉字的掌握要求是“在文章阅读中认读”,即只要求把字放到文章里会读,在阅读中能大致了解意思。

新教材并不要求学生每天所学的生字“堂堂清”——当天所学的生字当天巩固,不允许遗忘——而是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对生字“渐读渐熟”,直至记住,体现对字的掌握时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经典说法]从知识掌握的规律来说,学习过程中的遗忘是正常现象,且对汉字的认识不同于表音体系的文字,它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复现率才能较清楚地认识到汉字的结构。

要及时发现学生识字的障碍点,如学生认识了250至500个字后,会产生一定的识字障碍,可能还会有短暂的停滞。

此时,教师可适当放慢识字速度,强化识字环境,重视对所学汉字的梳理与巩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友情提示]家长每天可以让孩子把在学校里学的课文读给大家听,把自己新认识的字向大家作介绍,家长应以欣赏的心态给孩子以热情的鼓励,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长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多接触汉字,如读路牌,看广告等,不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和自己的昨天比,让孩子感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拼音与识字[标准与要求]《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但只要求能够认读字母,拼读音节,无需描、抄、默,无需掌握汉语拼音术语及相关的专门知识。

与识字有关的汉语拼音,内容上没有变化,但要求大大降低,由过去的会认、会拼、会写、会背(背汉语拼音字母表)、会默,降低为会认、会拼读,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和查字典,意在使汉语拼音成为识字、查字典的工具,让学生在不断认读、反复运用的过程中掌握,而不作强化训练。

话题3听说学新教材的学生汉语拼音学得不够扎实?自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来,汉语拼音教学就成为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我国语言文字发展方向的认识与把握发生了变化。

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汉语拼音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是两方面:即帮助学习汉字和帮助学习普通话。

拼音的功能是“工具”,我们不应赋予其太多的附加意义和价值。

[新教材特点:识字、学拼音同步进行]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的拼音教学变先学拼音再识字为识字、学拼音同步进行。

让学生边识字边学拼音,由识字引出拼音。

识字过程中的,拼音教学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读字母,并逐步地学习拼读音节,而无需描、抄、默,也不需要学生掌握拼音术语及相关的专门知识;而是在不断识字、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实际的拼读音节能力,识字与汉语拼音的学习同步进行,建立“音”与“字”的双向联系,使学生通过拼音字母的学习,能借助音节认识汉字,同时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拼音的拼读,如认识了“鹅”,学习韵母“e”;借助汉字“鸡”,拼读音节“ji”等,这样的双向联系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学完所有字母,能大体拼读音节之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能根据汉语拼音识字。

新教材一至二年级的课文采用全注音方式,将拼音教学的过程从过去的两个月延长至三个学期,同时对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不进行相关的验收。

拼音教学的周期延长,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一些一时还不能很好掌握拼音的学生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反复练习,最终能够熟练拼读音节。

这样能克服过去短时“集训”、统一达标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写字篇[标准与要求]《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有良好的写字基本素养,包括写字兴趣与姿势、字迹端正、书写规范等。

至二年级,会写1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中安排少量笔画、汉字的描写练习;第二学期学生继续描写简单笔画和常用汉字,并练习书写250个笔画比较简单的汉字。

二年级开始,继续扩大写字量,在会写250个汉字的基础上,通过描摹、仿写等形式,再学会写75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并要求通过适量的抄写、默写等形式巩固一年级所写的字。

话题4字写得少了,会影响对正确的笔顺笔画的掌握吗?新教材第一学期安排的写字数量比“一期课改”的教材(S、H版),约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不少家长和老师,担心会影响学生对笔画笔顺的掌握。

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完全多余的。

[新教材特点:写字编排有序]新教材第一学期字虽然写得少了,不过非常重视笔画的认识和笔顺的指导。

比如,在编排上,先写独体字,后写合体字,第一学期以独体字的书写为主;学习写字时,从描到写,也就是先让学生照着例字描摹,再进入独立书写,第一学期以描为主。

另一方面在课文练习、“识字游戏”和“语文快乐宫”中编排了认识28个基本笔画和7条笔顺规则。

还对一些笔画或笔顺容易出错的字,在教材或教师用书中做了提示。

研究表明,对笔画、笔顺的练习要比抄写、默写字重要得多。

[经典说法]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的笔画笔顺能否掌握和写字的次数多少并不成正比。

因为,能否掌握正确的笔画笔顺,取决于对笔画笔顺规律的掌握和对一些笔画笔顺容易发生错误的字的认检程度。

[友情提示]家长不要光从写字数量和机械抄写上对孩子提出过分要求,重点是书写规范和习惯,养成孩子对字形、字体的正确认知习惯。

话题5只认不默,能否记住所认的字?会导致出现大量的错别字吗?过去,采用简单的抄、默等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将每个字(词)抄四五遍,默写错误还要再抄几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错别字多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增无减。

汉字,记住字形是难点,孤立地看,抄写特别是默写似乎就是减少错别字的唯一办法。

但是,错别字问题是复杂的,涉及到学生对汉字字形认识的精细程度,对汉字字义的了解程度,汉字的积累量,以及写字的态度、习惯等许多方面。

[新教材特点:渐碰渐熟]新教材在低年级阶段另辟蹊径,采用“阅读是最好的巩固识字的方法”的理念进行编写,第一学期少写字,不默字。

用“识写分流”、“起步开篇”、“大量阅读”等编写原则编写教材,为学生对字的掌握提供了语言环境下认字的一个过程。

比如,对“学”这个字的认识,开始,可能只是个大概,知道它是“学校”的“学”,字形的认识很模糊,只会读,不会写,更不会默;接着他们在不同的课文中与这个字多次见面,学生看到的“同学”、“学生”、“学习”、“学语文”等语言环境中都是这个“学”字,对它的印象越来越深,认识也越来越精细了。

这个“渐碰渐熟”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

因此,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不仅注意了阅读量增大,而且充分考虑了常用字,特别是“生字的复现率”(生字在课本中出现的频率)。

在“识字游戏”和“语文快乐宫”中,设计了一些辨析字形、记字方法介绍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等容易混淆字的辨别能力。

[经典说法]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手腕、手指肌肉发育不全,容易疲劳;思维发展尚不成熟,模糊、笼统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此时,用抄写和默写的方法,孤立地反复地训练他们对一个一个字的字形的精确记忆,机械地繁琐地去掌握一个一个字的意思,不仅是低效的,而且影响学生的手腕、手指肌肉的发育,同时也容易引起厌学情绪,是有害的。

阅读篇[标准与要求]《课程标准》规定,学生一二年级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