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语音误读分析
[摘要]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又不同民族,此地区与彼地区,此民族与彼民族的方言语音各有不同,在学习普通话时产生的误读现象也不一样,针对对学生个体的发音情况,找出误读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普通话误读
笔者在长期的普通话教学实践中,注意到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论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内地汉族学生,在普通话的学习中,声、韵、调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给普通话的学习提高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笔者试着对所教学生(云南省红河州地区的学生)的语音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语音面貌,以便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最终达到纠正误读,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目的。
一、声母的测试与分析
1、单音测试
声母(发音部位)
双唇音b、p、m
唇齿音f
舌尖前音z、c、s
舌尖中音d、t、n、l
舌尖后音zh、ch、sh、r
舌面音j、q、x
舌根音g、k、h
2、单字测试
双唇音b、p、m:八拔把罢趴爬怕妈嘛马骂
唇齿音f:夫伏俯负
舌尖前音z、c、s:扎杂咋在擦猜蚕草撒塞伞苏
舌尖中音d、t、n、l:的达打大秃图土特囊牛
舌尖后音zh、ch、sh、r:扎闸眨诈吃迟抽楚触
舌面音j、q、x:今局角叫七求巧怯些鞋写线
舌根音g、k、h:歌格给告棵壳砍看喝和喊汗
结果分析:舌尖前音的误读主要存在于内地汉族学生,舌尖放在
上齿龈形成误读;舌尖中音的误读在所测学生中都有存在,n、l两音混淆不清,有的把n读为l,有的把l读为n,但哈尼族学生会把de、te、ne、le读成deng、teng、neng、leng;舌尖后音的误读普遍存在,在红河的大部分地区汉族方言中是没有舌尖后音的,哈尼族语
音中也没有舌尖后音,因此,学生学习舌尖后音受方言影响而误读
的现象较为严重;舌面音的误读主要存在于内地学生,有齿化问题;舌根音的误读主要存在于哈尼族学生中间,会把ge、ke、he读成geng、keng、heng。
二、韵母的测试与分析
1、单音测试
韵母
单韵母a、o、e、i、u、ü、er
复韵母ia、ie、üe、ua、ai、ei、
au、ou、uo、iao、iou、uai、uei
前鼻韵母an、en、ian、in、
uan、un、üan、ün
后鼻韵母ang、eng、ing、iang
iong、ong、uang、ueng
2、单字测试
单韵母a、o、e、i、u、ü、er:八拨歌鸡素雨而
复韵母ia、ie、üe、ua、ai、ei、au、ou、uo、iao、iou、uai、uei:
下叶月花百北包抽捉小修摔水
前鼻韵母an、en、ian、in、uan、un、üan、ün:
暂站森身先眼亲新弯晚文问员远晕云
后鼻韵母ang、eng、ing、iang iong、ong、uang、ueng:
仓长僧声井冰将强拥用忘望翁瓮
结果分析:
(1)在单韵母中,学生主要是不会发卷舌韵母,学生有发儿化韵的口型,但是没有卷舌,于是又对学生进行儿化韵的测试。
对于儿化韵的发音规律①韵母为a、o、e、u的音节,儿化后主要元音基本不变,直接加上表示卷舌的动作r,如哪儿、号码儿、主儿、这儿、;②韵母i、ü儿化后,加er,i、ü保留,如针鼻儿、肚脐儿、毛驴儿、蛐蛐儿;③韵母-i(前)-i(后)儿化后失去原韵母,加er,如瓜子儿、没词儿、侄儿、没事儿;④韵母ia、ua、ao、ou、uo、的音节,儿化后主
要元音、韵尾基本不变,直接加动作r,如掉价儿、画儿、着儿、兜儿、朵儿、鱼漂儿、顶牛儿;⑤以i、n为韵尾的韵母,儿化后丢掉韵尾,主要元音加r,如片儿、茶馆儿、坎儿、带儿、一块儿等;⑥以ng为韵尾的韵母,儿化后失去韵尾,主要元音鼻化,同时加r,如小熊儿、蛋黄儿、透亮儿、药方儿、八成儿等。
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都不清楚,几乎一律将儿化韵单独发音为不卷舌的[ε]、[æ]。
(2)在复韵母中,有üe误读为ü,ie读为i,ou、iou的误读主要是o 的唇形略圆,但学生的唇形都是扁的,ai、ei 的误读,主要是ei读为ai,如beijing读为 baijing ,哈尼族学生对于ai、ei的误读是双向的,如“奶”读为něi 、“该”读为gēi,“陪”读为pái、“给”读为gǎi 。
这样的误读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可以理解为受方言的影响。
在哈尼学生中,情况更加严重,不仅有上述问题,而且把二合或三合复韵母读为单元音韵母或二合元音复韵母,如uai、ia、ou、只剩下ui、i、o或e、,ia还会误读为iang。
(3)在前后鼻韵的发音中,汉族学生主要表现为前鼻韵靠后,后鼻韵靠前,就是不前不后,但后鼻韵误读的程度显然要严重些。
哈尼族学生在发鼻韵母的时候,韵尾一律脱落或变形,an、en、ian、in、uan、un、üan、ün读为a、e、ie、i、ua、uei、ü、ü;ang、eng、ing、iang、 iong、ong、uang、ueng读为a、e、i、ia、io、o、ua、uei;还有时前后鼻韵混乱,有时又会把前鼻韵一律发为后鼻韵,而且会出现鼻化。
这同样也是由于受哈尼语语音的影响,在哈尼语
中,是没有二合、三合韵母和鼻韵母的,只有鼻化元音,因此,母语是哈尼语的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韵母时,问题很多,也很困难。
三、声调的测试
在单韵母上分别标上普通话阴、阳、上、去四中调类的调号,作为测试材料。
āáàǎōóǒòēéěèīíǐìūúǔùǖǘǚǜ
分析:声调的误读主要在上声,误读的学生以哈尼族学生为代表,基本上是把上声误读为阳平。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进一步测试了学生上声变调的情况。
1、上声+上声(直上+上声)
老马舞蹈小李反省手指铁塔广场粉笔
2、上声+非上声(变为半上+非上声)
处方脊椎脚跟板刷捕捉抹黑法官白花
3、上声+轻声
(1)(半上+轻声):
已经怎么牡丹眼睛暖和尾巴枕头母亲
(2)上声+轻声(直上+轻声):
想想烤烤洗洗躺躺小姐本领马脚水果
4、三个上声音节连读
(1)(直上+直上+上):
手写体展览馆管理组选举法洗脸水水彩笔
(2)(半上+直上+上声):
(3)党小组撒火种冷处理耍鼻杆小两口纸老虎
分析:汉族学生的错误集中在上声+非上声的连读音变,但很好纠正。
哈尼族学生在发普通话的上声调时大部分被读成阳平调,这也有着母语的影响因素,在哈尼语中没有类似普通话的上升调,有中
声调,调值35,因此会误读为阳平调。
普通话的连读音变,是由于音与音、音节与音节相连而产生相互影响,或是为了发音方便、顺畅发生的声调变化。
在这四组测试中,上声+上声的连读中,前音误读较少,后音上声字会误读为阳平;上声+非上声的连读中,前音会变
调为直上而不是半上,这在哈尼族学生中非常广泛。
在上声与轻声的连读中发现,轻声字基本全部发音错误。
通过对学生声、韵、调的测试,笔者认为学生产生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方言的影响,比如建水、石屏地区的学生在发普通话韵母uan 时,就会发成uen,在方言中,建水和石屏人就是这样发音的。
弥勒人发ui会发成uai,shuǐ(水)就发成shuaǐ,在整个红河的汉族方言中,都没有ü韵,在发ü时统统发成i,qǘ(渠)读成qí,yǔ(与)读成yǐ,并且与i有关的韵母发音统统受影响。
ün读成in,üe读成i,bái y ún(白云)读成(béi yín),yē zi(椰子)读成yī zi。
在红河方言中,也没有普通话的ian韵,所以ian发成in,yān (烟)读成yīn,方言中没有ueng 韵,在发ueng 韵时,就常常发成ong ,lāo wēng(老翁)读成lāo ōng。
在红河方言中,基本上没有后鼻韵母,学生在发普通
话后鼻韵的时候常常就会发在中间。
方言中没有轻声,学生在遇到固定轻声时,就会按本音去读,或者将之读为阴平;遇到习惯轻声就基本不做轻声处理。
方言中没有儿化(建水地区除外,但建水的儿化非普通话的儿化,而且建水人也不能直接用方言儿化音套学普通话儿化音,在此不将建水方言儿化音与普通话儿化音做对比),学生在学习时,大部分学生都只有儿化口型,不能准确发音。
在少数民族学生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哈尼族学生,哈尼语与汉语普通话在声、韵、调方面有更多的差异,在普通话韵母、特别是鼻韵母与上声的学习中,韵母有严重的韵尾脱落现象,前后鼻韵混读,二合元音、三合元音脱落为单元音、二合元音,有时前鼻韵又会统统读成后鼻韵,甚至单元音都会发成后鼻韵。
上声在单发时易发为阳平,在变调时不会变为半上,这些都成为哈尼族学生学好普通话的障碍。
2、启蒙老师的影响,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教的老师很多就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没有系统的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说普通话时本身就有语音上的缺陷和误读,学生也就跟着误读。
就算老师是汉族,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普通话语音,老师怎么说,学生也就怎么说了,要是刚好碰上建水人,那么“酸”就变成“孙”了。
也有学生的普通话基础很好,这就和他的老师很有关系,所以老师
学好普通话很关键。
参考文献:
[1]《哈尼语研究》李泽然民族出版社
[2]《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国英(1974— )女,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人,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普通话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