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

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

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一、关于失业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而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1、自愿性失业;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

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

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

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1)技术变化。

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行业缩小,处于规模缩小行业的劳动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3)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

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失业者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从而使得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

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受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通常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

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这种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故而也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此类型失业受经济政策影响最为敏感,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靶之一。

(三)隐蔽性失业除了这几种主要失业类型外,经济学中常说的失业类型还包括隐蔽性失业,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

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

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二)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已不再是用人单位争着抢着要的香饽饽了,据统计,2010年中国内地约有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这些毕业生中又将有大部分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3、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

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三)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有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

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找出路。

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意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

三、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原因——人口总量过大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对十分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目前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总数量是十分有限的。

也就是说,我国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995年为8.07亿人,2000年为8.5亿人,2010年为9.70亿人,2020年将达到最高峰约9.97亿人,比1995年增加了近2亿人,约增长23.5%。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这是由于过去的人口告诉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

以2000年3.56亿农业从业人员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约为2.36亿,分20年转移,平均每年的超过1180万,这还不包括每年1000万左右城乡劳动力自然增长(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700万,减去退出劳动力队伍的老年人900万)。

两项合计,每年净增的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

但以90年代末GDP增长的城镇就业弹性系数为0.25、GDP年均增长8%和2000年末城镇从业人口2.13亿来计算,城镇每年的劳动力需求量为426万,不足500万,即使加上农村自己创造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离2000万的劳动供给量,缺口仍非常大。

(二)体制原因——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效率经济,而市场的效率就是要通过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的破产、倒闭、失业来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群体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就要做到有进有退。

面临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把多余的低效职工释放出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效益,于是就有大量的职工下岗、失业。

同时,我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在竞争中一些企业因经营不佳而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也必定会引起失业。

具体的表现是国有企业每年有500万以上的下岗职工。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生产1000万吨钢的人力投入,鞍钢是24万人,宝钢是1.6万人,而日本的新日铁只需0.6万人。

(三)结构性失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进入了结构变换和升级的时期。

一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

二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和人力投入发展经济的办法被结构调整冲击。

三是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之间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

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的矿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

(四)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与各地区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

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例如,人们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后,原有的工作失去了,而新的工作一时又没有找到,或者人们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想寻找新的工作而暂时失业,等等。

这类失业主要是由劳动力的流动引起的,所以这种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影响原因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由美国华尔街波及实体经济层面,对失业问题的影响将陆续浮现。

国际劳工组织(ILO)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8年10月20日发出警告称,到2009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有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猛增2000万。

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民工的影响。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的东部沿海出现了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并因此造成一些工人失业,大部分农民工返乡。

2、金融危机引发IT业裁员潮。

2008年10月21日,雅虎公司宣布将裁去现有15000名员工中的10%,以降低开支。

这是全球盛吹金融寒风后,IT行业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也在业界的预料之中。

相关主题